特朗普试图通过拉近与莫斯科的关系,以此削弱中俄间的战略协作,这是效仿基辛格冷战时期“大三角”外交策略的现代版本。然而,这一策略是否能够奏效,却引起了广泛争议和质疑。

然而,他对如何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却语焉不详,导致外界对其策略的可行性产生疑虑。即便成功,美国与俄罗斯关系得到实质性改善,第一个受到冲击的很可能是美国的欧洲盟友。毕竟,欧洲一直对美国对俄政策有着相当敏感的态度。
另一方面,中俄之间自1991年代以来形成的深厚战略合作关系,使得简单的拉拢莫斯科并不足以撼动北京与莫斯科目前坚固的经济和军事合作关系。
2023年,中俄之间贸易额高达240亿美元,而俄美之间的贸易则仅为52亿美元。长期制裁使得俄罗斯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愈发明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即使特朗普的策略能使美俄关系靠近,也难以动摇中俄间的长久信任。

美国副总统万斯曾辩护称,普京将在谈判中获得更多利益,但这种说法显得过于浅薄,忽视了大国战略的复杂性。西方主流媒体对此持高度怀疑态度,《外交》杂志甚至直言特朗普的“逆基辛格”策略更像是一种幻想。
当前的中俄关系比冷战时期苏联与中国的结盟更加坚如磐石。莫斯科对华盛顿的信任度极低,试图用友善举措拉拢俄罗斯,未必能取得实质效果。
此外,美国在经济上无法对俄罗斯保持足够的吸引力,而在地缘政治上又缺乏强有力的支持。
长期来看,特朗普试图离间中俄关系的策略,其最终效果可能只是纸上谈兵。这样的急功近利,并可能引发美国与其他盟友间的信任危机,加剧国内反对声音。这种冒险的做法,正如古话说的那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事与愿违之时后果惨重。

特朗普若想拉拢俄罗斯来对付中国,只会迷失在梦境与现实之间。保持稳定的外交步伐,通过与传统伙伴的稳固合作,展示智慧和能力,才是应对这一局势的最佳策略。
聪明的人不会拆掉已经稳固的桥梁去构建空中楼阁。我们应当保持冷静,以智慧取胜。在这场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持久战中,绝不能急躁任性。坚定地维护已经建立的同盟网络,合理应对变局,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一句老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外交亦然,需要的是稳健、深思熟虑的策略,而非片刻即逝的短期意图。番天覆地之谋,或许只有忍之苦涩,方能见到兰开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