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更多精彩抢先看
龙虾,这个看似与国际政治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最近居然成了中澳关系的“晴雨表”。一边是澳大利亚龙虾终于重返中国市场,渔民们喜笑颜开;另一边,澳大利亚政府的外交小动作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因为就在宣布中国恢复龙虾进口的同一天,澳大利亚又在南太平洋签下一份“意味深长”的协议。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龙虾回归,澳洲渔民的“救星”来了?
先说龙虾。自从中澳关系在前几年陷入低谷后,澳大利亚的龙虾出口几乎被“冻住”了。要知道,澳洲龙虾90%的出口目标都是中国市场,而中国对进口龙虾的标准那叫一个严格,不仅要检疫,还得检测金属含量。换句话说,只要稍微不达标,这条龙虾就只能在澳洲本地市场消化了。而澳洲本地市场?别开玩笑了,根本吃不动这么大的量。
于是,龙虾行业几乎“趴了窝”。据说,过去几年,因为龙虾出口停滞,澳大利亚每年损失了上百亿澳元的收入。这还不算相关产业链的损失,比如捕捞、运输、冷链等。可以说,澳洲渔民的日子苦得不行。

不过,今年情况有了转机。随着中澳关系逐渐回暖,中国先是暂停了对澳大利亚红酒的反倾销税,紧接着又恢复了对龙虾的进口。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今年年底前就扬言,这事八九不离十了。果然,12月20日,他兴冲冲地宣布,中国市场对澳洲龙虾重新敞开大门。消息一出,澳洲渔民们简直开心得不行,还有人说龙虾的价格直接涨了5澳元一斤。
但就在这个“圣诞大礼包”送到澳洲渔民手里的时候,澳大利亚政府却在南太平洋玩起了另一出戏。

南太“排他协议”:澳大利亚的算盘打得响?
事情发生得非常戏剧化。就在宣布龙虾出口恢复的同一天,澳大利亚政府又宣布了一项协议——他们要与所罗门群岛合作,开展一项警务项目。这事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毕竟帮别的国家搞建设是国际合作的常见操作。但细看协议内容,你会发现这其中绝对不简单。
据悉,这份价值1.9亿澳元的协议,核心内容是澳大利亚将为所罗门群岛培训警务人员,并协助其警务建设。表面上看是“友好合作”,但如果你把这件事放到更大的背景下,就能发现这其实是澳大利亚的一步“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不是澳大利亚最近唯一的“操作”。12月初,澳大利亚还与瑙鲁签订了一份经济和安全合作协议,承诺提供1.4亿澳元的援助,并附加了一条“排他条款”——如果瑙鲁与中国在某些关键领域合作,澳大利亚有权直接叫停援助。
更有意思的是,类似的条款也出现在了12月中旬澳大利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签订的协议中。协议明确,如果巴布亚新几内亚选择与“非太平洋国家”开展安全合作,澳大利亚将撤回援助。这些协议说白了就是“你要拿我的钱,就别跟别人玩,尤其是别跟中国玩”。

所有的动作,都冲着中国?
看到这里,或许你已经明白了。澳大利亚在南太平洋的一系列动作,看上去是经济援助,实际上却隐含了浓浓的“针对性”。
首先,南太平洋一直被视为澳大利亚的传统势力范围。过去几十年,这里几乎就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后花园”。但随着中国与南太岛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一些国家开始与中国在经济、基础设施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这显然让澳大利亚感到了“威胁”。

其次,澳大利亚这些协议的时间点非常微妙。中澳关系刚刚开始回暖,中方刚宣布恢复龙虾进口,澳大利亚就急着在南太平洋“设卡”。这说明什么?说明澳大利亚一方面想借中澳贸易缓和国内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彻底让中国在南太平洋“站稳脚跟”。
有人甚至猜测,这些协议的背后,很可能有美国的影子。毕竟,澳大利亚作为“五眼联盟”的成员,一直是西方阵营遏制中国的急先锋。而这种短期协议的做法,很可能是为了向美国表忠心,表明即便中澳关系回暖,澳大利亚依然是西方阵营牢靠的一员。

写在最后
有人说,澳大利亚的这些小动作,看似精明,实则很“短视”。一边是渔民们盼了几年的龙虾出口终于恢复,一边却是对中国在南太平洋的合作设限。这样的两面手法,长远来看只会让人看清其真实面目。
说到底,国际政治从来不是简单的“你给我一份礼,我还你一份情”。澳大利亚想要在经济上靠近中国,却又在战略上遏制中国,这种“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做法,恐怕很难长久。
有人说,龙虾可以漂洋过海,但信任却不是一朝一夕能重建的。澳大利亚如果真的想走出困境,恐怕还得在“心态”上做些调整。
国人要求列明来源,澳龙虾都不买
澳大利亚进口的海产品严重有质量问题,继续禁止中国市场,还想跟中国玩猫和老鼠的游戏,哼!
非要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