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着力发展的反舰弹道导弹已逐渐形成气候,从单一型号到多点开花,从最早外界的质疑到形成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可以说,中国引领了当下的反舰弹道导弹发展风潮。
中国发展反舰弹道导弹的目的不言而喻,有趣的是,美国人如今也已走上了反舰弹道导弹发展之路,其发展的技术路径与中国导弹不同,颇值得注意。今天北国防务特约撰稿人Flak就来说说美版反舰弹道导弹的最新发展情况。
△“陆基反舰导弹”可让HiMAS多管火箭炮兼具反舰能力,目标信息通过网络从其它平台(如P-8巡逻机)取得,并具有飞行中更新目标信息的能力。有意思的是,在美方的设想图中目标是中国的052C驱逐舰
近日,美国陆军完成了“陆基反舰导弹”(LBASM)所用导引头的首次实验,导引头被装在小型喷气机上,飞越红石实验场,验证其软件逻辑可以从复杂的地形中找到目标。“陆基反舰导弹”计划在2015年启动,当时预备安装在“制导型多管火箭炮”(GMLRS)上,使其变身成为炮兵反舰导弹。但在“精确打击导弹”(PrSM)计划启动后,也计划整合“陆基反舰导弹”导引头而成为射程500千米以上的短程反舰弹道导弹。
美国陆军发展反舰技术是为了转型为“多领域作战”战力,由于美国兵力分散在全球,单靠海空军难以在单一区域取得优势,因此各界要求陆军跳脱陆地作战的思维,将火力投射到空中、海洋、甚至太空,与其他兵种互相支持以取得胜利。
△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出现之初曾备受质疑,但如今鲜有人会在怀疑他们的作战能力
“陆基反舰导弹”导引头由此成为陆军跨领域的关键之一,它采用被动雷达+红外的复合导引头,在弹道高处能先以被动导引头穿透云层寻找舰船的射频信号,接近目标再以红外影像进行辨识与选择精确的瞄准点。相较于东风-21D/26等可能采用的主动雷达导引头,被动雷达导引头的好处是重量轻,所需功率小,使弹径仅227毫米的制导型多管火箭炮就可以安装并达到相当远的探测距离。
然而,被动雷达导引头的挑战在于带宽必须够大,才能涵盖目标可能使用的射频信号;而所需的信号处理与分析能力也相当高,才能在密集的电磁环境中精确识别目标。不过,美国应该已经解决了相关问题,美国海空军采购的“远程反舰导弹”(LRASM)同样采用了被动雷达导引头+红外作为末段导引之用。
△在2019年意外现身的“陆基反舰导弹”导引头,白色鼻锥内装有被动雷达导引头,红外导引头则装在侧边以减轻超音速激波的影响
被动雷达+红外复合导引头也能用来攻击防空雷达或装有雷达的防空系统,除了作为陆军自有的“防空制压”(SEAD)火力,支持陆航直升机进行深入打击/突击作战外,安装在“精确打击导弹”上清除前线500千米内的防空武力,支持空军的战区作战。虽然空军自己有F-16/F-35作为反雷达压制火力,但陆军导弹的好处是反应快,没有飞行员丧命风险,一发打不死就多打几发。因此,空军对于前线500千米内的防空威胁可以交给陆军清理,投入更多战机到空优与打击作战中。
陆军负责推动炮兵现代化的JohnRafferty准将表示,对抗(以S-400、红旗-9为代表的)整合防空系统将是“精确打击导弹”第一轮发展的目标。这次“陆基反舰导弹”导引头的测试只用上一半的能力,预计今年秋天的第二次测试将用上完整能力,并在占地更大的白沙测试场进行实验。几个月后,“陆基反舰导弹”导引头就会装到火箭上进行三次试射,假如一切顺利,预计在2025年整合到“精确打击导弹”上进行测试。
△“精确打击导弹”原先由洛马与雷神竞标,但在雷神退出后,已笃定由洛马胜选,目前已进行三次测试
“精确打击导弹”的第二轮发展重点将是增强杀伤力,可能安装替代集束弹头的先进弹头,能以高速破片攻击大范围目标,对大型防空系统将可产生更大破坏。
第三轮发展则将射程延伸到700~800千米以上,搭配“陆基反舰导弹”导引头将可在岛炼作战中发挥更大效用。值得注意的是,第三轮发展有可能比第二轮还要早完成,使美国陆军的跨领域幅度更大,在各战区的影响力也显著提升。
美军的整体战力本来已经很可怕,如今又出现这样一支奇兵,我们无疑应当打起精神注意。
主要是这个东西便宜,可以大量部署。米国退出中导条约,就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