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日本静冈县长泉町的政府大楼里,町长池田修接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时,手微微发抖。
他面前这个被认证为“世界最小公园”的地方,面积仅0.24平方米,比一张单人课桌还小。而就在几个月前,日本网友还在社交媒体上嘲讽它“连狗都塞不下”。
这个迷你公园的走红,像一场荒诞的现代寓言——它诞生于修路剩下的边角料,却在37年后成了全球焦点。
有人说它是“形式主义的极致”,也有人称它为“城市浪漫的缩影”。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个“小到离谱”的公园,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1988年,长泉町的道路翻新工程接近尾声,工人们发现路边剩下一块约0.24平方米的空地。按常规操作,这里可能被填平或种几株草了事。
但当时的项目负责人突发奇想:“不如建个公园?还是世界最小的那种!”
于是,红砖围边、一丛绿草、一张仅容一人坐下的木质矮凳,外加一块写着“世界最小的公园”的标牌,组成了这个“口袋公园”的全部。
尽管连脚都伸不直,但它成了附近居民散步时的歇脚点,甚至有小女孩骄傲地宣称:“这是我的秘密基地!”
此后30多年,这个公园一直以“日本最小”自居,却从未获得官方认证。
直到2024年,有居民提议:“既然要争,不如争个世界第一!”长泉町工程部门的神山修二立刻行动:
聘请专业测量员精确测定面积(0.24㎡),邀请教师作为证人,甚至修改了法律文件——此前,这块地一直被归类为“人行道的一部分”。
2024年12月,吉尼斯认证官藤渕文香宣布:“它符合所有条件——法律定义、存在5年以上、专业测量。”
长泉町成功击败美国俄勒冈州0.29㎡的磨坊尽头公园,登上“世界最小”宝座。
这个0.24平方米的公园,单边长度仅50厘米,红砖围成的方形空间,一把20厘米宽的椅子占去大半。
坐下时双脚必须伸出公园范围,网友吐槽:“这算公园还是板凳广告?”但当地人却戏称它为“微观自然博物馆”,因为这里有一丛草、一只蚂蚁、偶尔停驻的蝴蝶。
町长池田修在认证仪式上激动落泪:“这是小镇的骄傲!”有居民计划带外地朋友“打卡”,甚至畅想旅游热潮。
然而,反对声也不绝于耳。日本网友辣评:“公园的定义是能遛狗散步,这玩意还没狗大!”“纳税人的钱不该浪费在噱头上。”更有小朋友直言:“无聊!连滑梯都没有。”
这个迷你公园的诞生,其实与日本“口袋公园”的文化基因密不可分。二战后,日本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稀缺催生了“口袋公园”(ポケットパーク)的概念。
这些迷你公园遍布街角、楼间隙地,甚至高架桥下,主打“见缝插针式治愈”。
东京的“野方八幡公园”(仅3㎡)和涩谷的“猫街公园”都是典型代表。
日本人痴迷于“世界最小”头衔:从最小的寿司到最窄的房屋,甚至0.1㎡的“世界最小神社”。
这种追求既是对资源的极致利用,也暗含一种文化执念——“小即美,小即独特”。但反对者认为,当“最小”沦为营销标签时,公共空间的人文价值可能被消解。
长泉町的迷你公园让人联想到东京银座的“索尼公园”——这家科技巨头在寸土寸金的地段拆楼建公园,用707㎡的“余白空间”举办艺术展、音乐会,甚至轮滑派对。
负责人永野大辅说:“公园的意义不是种草,而是创造自由的可能。”
相比之下,0.24㎡的长泉町公园更像一个象征符号:它提醒我们,城市的温度未必与面积成正比。
社交媒体时代,“世界之最”自带传播力。长泉町公园的认证新闻登上日本雅虎热搜,游客们举着尺子拍照打卡,周边商品“迷你公园模型钥匙扣”热卖。
町政府甚至计划在公园旁立一块更大的招牌:“来和世界最小公园合影吧!”
然而,争议背后的文旅启示也值得深思。小城镇资源有限,与其模仿大城市,不如打造“唯一性标签”。
长泉町计划结合本地温泉资源,推出“最小公园+温泉一日游”路线,试图将“小”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吸引力。
站在长泉町的迷你公园前,有人看到荒诞,有人看到浪漫。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城市的野心与温情、效率与幽默。
或许,真正的“公园”从来不只是草坪和长椅,而是人们愿意为之停留、争论、甚至发朋友圈的那份“在意”。
下次路过街角时,不妨低头看看——谁知道呢?也许你的脚下,正藏着一块等待被定义的“世界最小”。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