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大王”=伍尔特:一年从中国赚走上千亿,却被误以为是国企

跳跳虎爱吃跳跳糖 2025-04-03 09:56:46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一颗螺丝能撬动多大的商业版图?德国伍尔特集团用年入千亿的业绩给出了答案,这家深耕中国30年的德企,依靠小小的螺丝起家。

逐渐成长为全球紧固件和装配行业的领头羊,成为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却因低调作风和本土化策略被误认为“国企”。

那么这家靠螺丝钉起家的企业是怎么做到年入千亿的?它究竟有什么秘诀?

从德国小作坊到全球装配业巨头

德国伍尔特集团能够实现年入千亿的业绩,其实秘诀很简单,那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这让它们在螺丝界稳坐头把交椅,甚至统治着全球装配行业。

2025年开年,89岁的雷诺德·伍尔特宣布退休,他是德国伍尔特集团大老板,退休后,他决定将接力棒交到43岁的孙子本杰明手中。

雷诺德·伍尔特已经工作了近75年之久,家族企业在80多个国家拥有400多家分公司,员工数量更是超过88500人。

他曾经以297亿美元的身家跻身“2023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成为制造业首富,还一度被誉为“螺丝大王”,能够有这样耀眼的成绩,和他的努力脱不了关系。

14岁时,雷诺德·伍尔特辍学进入父亲的螺丝厂当学徒,每天在车间和工人们一起打磨产品,闭眼就能分辨螺丝型号的细微差异。

到了19岁,父亲去世,他接手了仅有2名员工、濒临破产的小作坊,面对质疑,他亲自背着螺丝样品跑工地,甚至为一位只买一颗螺丝的客户提供上门服务。

最终这位客户后来带来了百万订单,这种“客户无小事”的理念,成为他日后管理企业的核心信条。

雷诺德·伍尔特对质量的极致追求近乎苛刻,在集团设置了“螺丝监狱”,专门关停不合格的生产线,所有螺丝需通过“拧到断裂”测试才能出厂。

伍尔特集团近一半员工是销售代表,他们遵循“每周拜访客户一次”的铁律,甚至自带工具为客户现场解决问题。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的建设中,一种特殊的防松螺丝成了难题,国内供应商难以解决,它既要能承受巨大钢结构压力,还要避免热胀冷缩带来的微小变形。

德国伍尔特的工程师带着专利螺丝来到中国,在工地驻扎了三个月,最终,他们用“带自锁涂层的合金螺丝”解决了这个难题,大大提升了伍尔特在中国的声誉。

为了融入中国市场,伍尔特自2012年起赞助中国男篮,LOGO频繁出现在奥运会、世锦赛赛场。

这种策略让许多消费者误以为伍尔特是“国企”,尤其是其本土化名称和供应链布局,进一步加深了这一误解。

雷诺德·伍尔特曾宣称“伍尔特至少还能生存500年”,这一理念体现在其反常规的经营策略中:使用90年代德国老设备,仅通过芯片升级实现高效运作。

拒绝参与价格战,坚持“质量决定价格”,即使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动荡,仍坚持“不裁员”承诺。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每年都会向优秀员工颁发镶嵌宝石的“伍尔特荣誉胸针”,这一传统自1950年代延续至今,伍尔特曾说:“对人的培养比资金和产品更重要”。

这种文化让员工忠诚度极高,就算是在疫情期间,中国区销售团队也通过线上服务实现40%的逆势增长。

雷诺德·伍尔特将企业交给孙子管理,仅保留基金会职位,就是为了确保战略延续性,而他留下的不仅是一个螺丝帝国,更是一道考题。

当“赚快钱”的浮躁风气弥漫时,中国企业什么时候才能孕育出属于自己的“伍尔特”?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被德国螺丝紧固的中国机器里。

信息来源:

登载于天津北方网2014年07月15日关于伍尔特中国二十周年感恩庆典在津举行的报道

登载于环球时报2025年01月03日关于工龄75年,德国“螺丝大王”宣布退休的报道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