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跌跌撞撞地来到了煤山。此时,大明国都北京城已被李自成的起义攻破。崇祯皇帝无处可逃,但又不愿被俘受辱,最终以发覆面,在煤山自缢殉国,大明灭亡。
之后,南明小朝廷又苦苦支撑了18年。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死,南明正式灭亡。
南明被灭后,郑成功率部退守到台湾,南明另一个将领张杰绪也不愿投降大清,率部逃到了海外。
张杰绪,是广东潮州人。
1965年,尚可喜率领清军攻破广州府后,在广州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让广州人口减少了70万。史书记载:“杀人十八甫、填尸六脉渠”。这使得张杰绪无比痛恨大清,宁愿逃亡海外,也不愿归顺大清。张杰绪带着300名残兵败将,和他们的家眷来到了纳士纳群岛。
纳士纳群岛,位于我国的南海西南部,由272个岛屿组成,面积2110平方公里。纳士纳群岛,距离我国最南端的岛屿曾母暗沙400公里,距离我国内陆约1900公里,距离印尼225公里。
纳士纳群岛,曾也是我国统治者管辖范围内的领土。
1402年,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击败建文帝,夺取了他的皇位,但是建文帝在他攻破南京城时,突然消失了,这让朱棣始终难以心安。为了找到建文帝,朱棣秘密召见胡濙,让他走访各地,暗中寻找建文帝。同时,朱棣还让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率领庞大舰队下西洋去寻找建文帝踪迹。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舰队人数为2.78万人,来回长达数年时间,而他们在他们在旅途中,大部分时间都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中,这使得舰队的补给问题变得非常困难。
为了解决舰队的补给问题,郑和会在位于航线上的岛屿上修建驿站、营房等生活设施,用于舰队的休整、补给。纳士纳群岛是个无人小岛,但因为位于郑和下西洋的必经航线上,郑和在在纳士纳群岛建造了不少生活设施,用于船队的休整、补给等。朱棣时期,郑和共6次下西洋。
1424年,朱棣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但其只当了10个月时间的皇帝,就病逝了,朱瞻基继位。
1430年,郑和开始了自己的第7个远洋。1433年,郑和返航途中,病逝。朱瞻基继位后,建文帝是否活着,已经不重要了。与此同时,郑和下西洋耗资巨大,劳民伤财,但又没有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一样,给大明带来巨额利润,所以郑和去世后,朱瞻基就叫停了下西洋活动。
明朝的下西洋活动停止后,纳士纳群岛也就无人来拜访了。慢慢地,岛上的各类设施也就破败了。
1662年,南明被灭后,张杰绪带着残兵败将和他们的家眷,逃到了纳士纳群岛。他们在纳士纳群岛修建房屋、开垦耕地等,定居了下来。张杰绪还在岛上建国,自己做了纳士纳国国王。
大清灭掉大明后,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一直在不断地打压各地的反清复明势力。控制台湾的郑成功,是清廷的心腹之患。1662年,郑成功病逝,由其子郑经、孙郑克塽继续控制台湾。
到了康熙时期,清朝国力更加强盛之后,就开始派兵攻打台湾。1683年,清军击败郑军,郑克塽率众归顺了清政府。
张杰绪和郑成功一样,也是明朝旧部,但纳士纳国距离清朝太远,实力太弱,对大清的统治构不成威胁,大清没有派兵征讨他们。张杰绪去世后,其子孙为了争权夺利,爆发了内斗,这让荷兰殖民者有机可乘,登上纳士纳群岛,将其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之后由荷兰控制纳士纳群岛。
二战期间,纳士纳群岛、印度尼西亚等地皆被日本人占领,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1945年,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建立的殖民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土崩瓦解了,各地的殖民地纷纷摆脱殖民主的控制而独立了。在这个大背景下,荷兰和印度尼西亚签署《圆桌会议协定》,让它独立了。
荷兰人离开时,也将其占领的纳士纳群岛一并交给了印尼。纳士纳群岛上的居民,都是华人,他们不认同印尼,想要加入中国,但他们实力较弱,没有能力和印尼对抗,只能被迫并入印尼。
印尼为了加强对纳士纳群岛的控制,开始大量移民。现在纳士纳群岛上,85.27%的居民是马来人,还有爪巴人和苏门答腊人,华人的比例以不足10%,但大部分华人说汉语,保持汉人习俗。
最近几十年,纳士纳群岛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其中天然气的储量,就多达13亿立方米之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纳士纳群岛上的华人,凭借纳士纳群岛上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过上了非常富庶的生活。
抢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