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大都督”,谁的战略最高明?

寻墨阁本人 2025-02-07 16:13:18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后人合称为“四大都督”。

虽然就职务而言,真正当过大都督的只有陆逊一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四个人当时对东吴的发展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在战略上,这四个人的观点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周瑜战略:吞并、控制刘备+二分天下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三国志.周瑜传》

赤壁之战后,周瑜提出了“二分天下”的方略:趁着曹操暂时无力难下,立刻夺取西川,吞并张鲁,然后联合马超;另一路在荆州方向的襄阳蚕食曹操,两路合击,“北方可图”。

也就是说,在周瑜的计划中,没有什么三足鼎立,只有“二分天下”,其北伐路径,又与诸葛亮得“隆中对”中的路线基本一致。

一句话:走刘备要走的路,让刘备无路可走。

对于刘备,周瑜的态度则是以吞并、控制为主。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周瑜传》

刘备来“借南郡”时,周瑜坚决反对,并认为,应当趁此机会,把刘备软禁起来,然后自己统辖关羽、张飞作战。

直到周瑜去世前,在给孙权的遗书中,还称:“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将其视为与曹公并列的威胁。

对于周瑜的方略,孙权采纳了其“二分天下”的方略(权许之),但否决了其控制刘备的方略(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擎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对周瑜战略思想的看法:其志可嘉,但判断有误

不得不说,在江东一众人物中,周瑜确实是最有开拓精神的!

周瑜的战略思想,是唯一一个以“北方可图”为目标,以争夺天下为己任的!

不过,周瑜确实有一些误判之处。

1、控制刘备是不切实际的设想。

周瑜企图以美人珠宝把刘备软禁起来,然后亲自统领关张征战,这显然既低估了刘备的大志,又低估了关张对刘备的忠诚。

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就因为其不甘屈居人下的大志和身边打不垮拖不烂的队伍。

孙权“又恐备难卒制”的担忧显然是更靠谱的!

2、低估了曹操的实力。

周瑜认为曹操在赤壁之战损失惨重,“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

实际上呢?212年,也就是周瑜提出此策的第二年,曹操就统帅号称四十万大军来征,孙权当时吓得直呼刘备,并提7万吴军抵御。

显然,这是低估了曹操集团雄厚的实力。

如果周瑜之策得以实施,荆州方向、淮南方向皆靠东吴自己防御,还抽相当部分兵力进取益州,那孙权恐怕就很危险了!

所以,鲁肃、孙权指出的“曹公在北方”、“曹公尚强”是更为客观的评估。

3、过高估计了东吴的拓展能力。

东吴大军进入西川、汉中,是否有能力拿下呢?

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前,孙权耗尽力气,也未能拿下江夏。

曹操尚强,孙权同时与刘备、刘璋、张鲁交恶,是否是明智的决定呢?

所以,个人以为:周瑜的方略,其志可嘉,但稍微有点“飘”了。

鲁肃的战略:借重刘备

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三国志.鲁肃传》引《汉晋春秋》

在周瑜、吕范要求软禁刘备时,鲁肃提出自己的想法:主要对手是曹操!应当借重刘备,给曹操多树敌手!

如果曹操可灭,则天下事未可量也;如果曹操不可灭,则孙刘唇齿已固!

对此,孙权最初是持肯定的态度,并否决了周瑜、吕范等人控制刘备的意见,答应“资地于备”。

但是,其后,随着刘备的迅速壮大,孙权开始后悔,并深责鲁肃。

在关羽强盛后,鲁肃曾致书孙权: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

孙权后来大骂:这是鲁肃”外不能办,内为大言耳“!

对鲁肃战略的看法:大方向最正确,但微操有失

鲁肃坚持孙刘联盟的思想,在大方向上显然是最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曹操听说孙权借地给刘备时,惊得笔都掉地上,足见鲁肃方略的正确性。

然而,在具体执行中,鲁肃的方略却确实没有使东吴的利益最大化。

尤其是在取西川一事上。

孙权、鲁肃借重刘备,让其承担部分防线,也是为了腾出手来进行发展。

取西川,则是当时孙权最想要做的事情。

但是,刘备也觊觎着西川!

于是,刘备先是以兵拒东吴入川之路,后又以其与刘璋的同宗之谊说服孙权放弃取川的企图。

然后···一转身,刘备自己取了西川!

总之,在孙刘联合期间,刘备显然是占了最大的便宜,其先是在荆州七郡中独占五郡,后又独得西川、汉中之地,发展迅猛!

而孙权呢?仅仅是夺取了当时还很贫瘠的交州之地···

如此,孙刘联盟,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世人都赞许鲁肃,称其一力维护孙刘联盟,是其明智之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使孙刘联盟失去持续发展动力的,也正是鲁肃!

吕蒙的战略:讨灭关羽,独据荆州

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三国志.吕蒙传》

吕蒙的这个战略思想,总结下来有3点。

1、长江防务,已经不需要借重刘备、关羽了。

吕蒙的思想是:孙皎驻南郡,潘璋驻白帝,蒋钦率领万余机动部队游弋江面,我吕蒙前据襄阳,咱们自己就能把形势发展起来,何必依赖什么关羽呢?

2、刘备、关羽已经是比曹操更大的威胁。

曹操虽强,但没有渡江能力;而关羽雄据上游,对江东的威胁在曹操之上!

3、实际上否决了北上攻曹操的战略设想。

徐州的地形,打下来也难以守住···其实,北方的地形,不大都如此吗?

吕蒙否决攻徐州的设想,实际上就是暂时放弃了北上攻曹操的设想。

如此,“限江自保”的思想已经基本成熟。

对吕蒙战略的看法:见效最快,但长期危害最大

吕蒙的设想,是唯一初步得以实现的。

在吕蒙的指导下,东吴夺取了南郡,甚至一度入据襄阳。

在吕蒙的指导下,东吴第一次真正靠自己初步实现了”全据长江“的设想。

但是,就长期发展来说,这是危害最大的。

原本,在孙刘联合之下,曹操的优势出现了松动。

219年,曹操连续输掉了汉中之战,又在樊城被”水淹七军“,甚至有迁都之议···

此时,正如吕蒙自己所预判,东吴如果出兵,必能取徐州之地!

此时的局势,用当初鲁肃的话说:曹操如果能被除,则大事有不可量!

然而,吕蒙“白衣渡江”,夺荆州,杀关羽,使孙刘自相残杀!

如此,曹操转危为安,发展强势的刘备集团陷入连续剧烈损失···

如此,江东,虽然夺取了荆州,但实际上却永远失去了“不可量”的前途。

陆逊的战略:限江自保

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但当畜力而后动耳。昔桓王创基,兵不一旅,而开大业。陛下承运,拓定江表。臣闻治乱讨逆,须兵为威,农桑衣食,民之本业,而干戈未戢,民有饥寒。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租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三国志.陆逊传》

陆逊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夷陵破刘备,石亭破曹休,都是大功。

然而,尽管如此,陆逊却不沉迷于自己的指挥才能,并无贪功之意,而是反对大举北伐,主张限制对外用兵的规模,并立足于在国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石亭破曹休后,朱桓认为这是“万世一时”的机会,应当趁机夺取寿春,觊觎许昌、洛阳。

孙权问计于陆逊,陆逊否决!

此后,孙权要对崖州、夷州、辽东用兵,也都遭到陆逊的反对。

至于国防战略,陆逊则发展出以西陵为国之藩表等思想,仍然立足于完善长江防线,未事远图。

对陆逊战略的看法:无奈与务实

夷陵之战后,陆逊是江东军事上的最大依靠。

然而,这个陆逊,却成了最“反战”的一人。

陆逊如此,与其出身江东大族,战争大举征发不符合其家族利益有关。

但是,个人以为,更多的,是无奈与务实。

夷陵之战后,虽然吴蜀复盟,但联盟的实力也因为蜀的精华丧尽而严重削弱了。

这段时间,北方曹家完成了“代汉”,尤其是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使曹家得到了大族的全力支持,北方“内有忧逼”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了。

到此时,吴蜀欲大举北伐,基本上没有成功的可能了。

事实上,曹魏“西守祁山,中守襄阳,东守合肥”,已经能很轻松地应对局面,吴蜀始终啃不动!

所以,陆逊转取限江自保,既是无奈之举,亦是务实之举!

一句话:到了陆逊的时候,东吴已经没有那么多选项了···选择自保,是务实,也是无奈!

江东四大都督,皆命世之才,其方略可有所取,也各有不足。

周郎方略,洋溢着争天下的大志和一较高下的勇略光茫,但似乎存在误判之处。

鲁肃方略,洋溢着大智慧大方向,但孙权、鲁肃在微操上不是“猾虏”刘备的对手,被盟友把好处占尽···

吕蒙方略,见效最快,短期成果最大,但从长期角度看,却事实上扼杀了孙刘“不可量”的可能性。

陆逊方略,限江自保,以待机遇,看起来是保守,但其实是无奈与务实!

我最推崇周郎!

周郎大志为江东其他众将所无,而即或是其中一些不足之处,也未必不会被周郎的雄才所解决!

大志+雄才,我最推崇周瑜!亲爱的朋友,您怎么看呢!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