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归零重塑“新三娘”
【编者按】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魏俊英老师的《三娘教子》,已经成为一份记忆的经典。澄澈的热爱让艺术的生命中回荡着永恒的激情,无论是从一出戏到另一出戏,还是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变的是时光和记忆,不变的是心灵深处,那份纯粹的向往。
塑造一个角色,宛如创造一个舞台上的生命。在同声共气的喜怒哀乐中、在沉浸其中的生命体验中,那个人,便活了起来,拥有了无限的艺术生命。从此与自己血脉相依、魂梦交织。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侧耳聆听,魏俊英与三娘之间那份相知相惜的情意吧……
《三娘教子》是从我内心非常喜欢的一出戏,为什么呢,因为她很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我个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艺术节点。2006年排了《樊梨花》,因为是刀马旦,排完以后感觉自己演刀马旦有点力不从心了,因为脚踝摔劈过,下雨天还特别难受,当时想着能不能转下行当,也突破下自己。
这个戏是石磊老师的作品,我们俩一沟通,想法真的是很统一、不谋而合的。当时我们的共识就是一定要挖掘出一个可看性、故事性、教化意义都很强的一个题材,而且排出来是我们非常地道的一个传统戏,不用特别豪华的布景去彰显这个戏,用我们演员的唱作念来表现戏曲舞台上的故事。而因为祥符调是我们豫剧的母调,就把祥符调的很多元素用在里边,来诠释“三娘”这个女主人公。其实排一个带有很多祥符调风格的戏对我来说真是个不小的挑战,一是唱腔的挑战,再一个是人物角色行当的挑战。我当时跟石磊老师表态,无论如何我要把这个戏拿下来,所以从一开始我把自己完全放下,一点一点地挖掘、体会,用心感受、诠释这个大青衣。
我感觉这个王春娥非常可贵的一点就是她善良、她诚信、她大爱、她坚韧,而且她非常有智慧。她知道教育孩子。当时的社会,一个女人带一个还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用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是多么不容易。当时刚开始排的时候就在我家,石磊老师和我先把动作什么的拉一拉,很感谢石磊老师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排出来这出戏。后来在排练厅去排的时候,一动就出汗,那种房间刚装修,那种湿潮的感觉现在想起来就要窒息,我把我家的小电扇,家里四五个盆全拿去,后来大家都开玩笑说这一台小电扇吹出来一台好剧目……
一经排练,观众朋友们首先被剧情感动了,因为石老师修改的也特别好。第一场送别,第二场惊变,第三场教子,第四场是责子,最后一场是大团圆。改编后特别符合我们中国观众看戏的心理,大团圆的结局。三娘教子终于盼到儿子成才、扬眉吐气,非常喜庆的一个结局。
当时我们每个演员都要去做人物小传,先做一个深刻的体验,因为只有你走进她的世界你才能理解这个人。我理解的三娘,首先是知书达礼的,她和她的老公是有感情的,有真正的爱情在。王春娥小时候她爸爸给她请了私塾先生,因为薛广跟她父亲经常会有学术讨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世界观,所以走到一起了。因此在婚姻生活中他们两个很有共同语言,相比老大那种粗俗无理,老二生了孩子那种恃骄啊,她的心态是很平和的,既然是一家人,就坦诚相待、互相包容,你看她从来不挑事,默默地为家庭付出,替丈夫分担家庭这一份重担。第一场出来的时候还不太明显,因为老大老二太强势了,她就很低调,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有自知之明,忍让为上,“为的是家和睦,为的是薛郎”,这两句话一下就把她人生的观念,和在家里处事的方法都说出来了,这个女子非常有格局。她基于跟薛广的感情,又是很修身,很智慧的女性。
第三场“教子”,以前很多剧目都演“教子”这一折,这个剧目也是作为一个很核心的一折来演的。一拉幕,第一视觉是很有意境的,夜幕上有很多星星在照着,一个剪影在那里织布,告诉大家三娘很辛苦,每天织布、纺花到很晚,很辛苦地在供养孩子。接下来她的“断机教子”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就是她如果不做这样的行为,可能她就不足以震慑这个小孩,不足以制止他的顽劣行为。其实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有惰性的行为,三娘很智慧,用这样的行动遏制住,可以说终止孩子的这种顽皮,不懂事,让他醍醐灌顶地懂得道理。
其实三娘她对自己定的目标也很大,我感觉第三场的“断机”还不是她最痛心的,我演出的时候心里的爆发点是在第四场“责子”。就是当知道孩子去找以前都不要他、抛弃他的两个人要钱了,她看来这是没骨气的一个男孩子,对她打击很大。我感觉这一场对我心理的撞击是最强烈的,我在演绎的时候就表现的是比第三场的教子还要心痛,那种恨铁不成钢的伤心、失望、愤怒,都爆发出来了。
这个戏排出来之后,我有两次到少教所去演出,里面的情景真的很震撼我,我看到里面的小孩子,有的是没有父母了,有的是疏于管教,让我看着觉得很揪心。所以感觉更要用这个戏给大家启迪,能对父母、孩子有启发。很荣幸的是这个戏也是我们省列入进校园的大戏之一,我连演了19场,每天都换学校,虽然累一点,感觉也值的。其实学校的孩子一开始是有点抵触的,我们去年去河大百年讲堂去演出,谢幕四五次,后来学生又到后台拉着我照相,听到他们说“老师太好听了,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其实这就足够了。演出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坐着静静地看,我就感觉我这种付出值得。
从首演到现在已经是12年了,一个甲子年,通过这些年观众的检验,我个人也一直在完善她,都是一点一滴,细微地在完善她。对一个演员来说,作为我到这个年龄能有一个相对让大家比较认可的作品,我感觉自己挺有成就感的。
这个戏我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这个戏太家喻户晓了,那么多的剧种都在演,那些前辈大家都演的非常好,但是有时候剧目受当时时代的影响,这一次我是偷巧了,感觉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