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海毛泽东故居留下的唱片。

中南海毛泽东故居留下的唱片。

中南海毛泽东故居留下的唱片。

京剧唱词
毛主席闲时爱看戏、听戏,最喜欢的是京剧。常看、常听李和曾、言菊朋、马连良的老生戏。如马连良的《斩马谡》、李和曾的《李陵碑》等。其次是花鼓戏、豫剧、吕剧等。剧目有《补锅》、《打铜锣》、《朝阳沟》、《李二嫂改嫁》等。许多剧目的唱词,他能烂熟于心,讲话或写文章时,常加以引用。如在善意地批评那些为调级而闹情绪的人时,把《林冲夜奔》里的一句唱词稍加改动,成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引起哄堂大笑。
1953年7月27日,美国人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了字,毛主席突然走出菊香书屋,站在台阶上,放声唱起京剧来。
中南海毛主席故居留下大量唱片、磁带,内容包罗万象,从戏剧、相声到国内外各种舞曲、古典音乐,应有尽有。其中,各种戏剧,尤其是京剧、昆曲占绝大多数,这是毛主席由少年到晚年一直爱好音乐、戏曲的明证。
毛主席在中国300多个剧种中特别钟情由徽剧、昆曲、秦腔等深化而成的京剧。他正式接触京剧是从延安开始的。当时有一大批充满活力的艺术家和青年才俊来到延安,他们把京剧等艺术也带到延安,使物资极度匮乏的延安有了都市精神生活的活力。
京剧的出现几乎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同步。在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人民浴血奋战的时候,这个剧种拔地而起,那种黄钟大吕,抒发的正是民族悲壮的心声。毛主席是一位史家,又是一位救国的英雄,同一种情感在延安与国统区和上海、北京间发生着共振和共鸣。毛主席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喜欢京剧,看似突然,深层次上实则正是这种共振与共鸣的体现。
据李银桥回忆:毛主席转战陕北时经常唱的是《空城计》《草船借箭》;到达西柏坡后常听高庆奎的《逍遥津》、言菊朋的《卧龙吊孝》、程砚秋的《群英会》;进入北平前后,毛主席最喜欢《霸王别姬》。
如果仔细捉摸,我们会发现,毛主席听戏的轨迹竟然暗合着他和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发展轨迹,也有着他对革命进程的深刻思考,仿佛他一方面在听着这些历史上发生过的大戏,一方面又在现实的中国演绎着新版的历史大剧,于是他时常借鉴历史的经验,告诫自己和人们不要重蹈覆辙。
由此看来,我们不能从纯艺术的角度去研究毛主席对京剧和其他戏曲的爱好与欣赏。
毛主席对京剧的喜欢并非全盘的拿来主义,像思想的其他许许多多方面一样,毛主席的艺术思想也在延安走向成熟,其触角也伸向中国的传统剧种,包括京剧,京剧在延安得到了改造,被注入时代的气息和抗战的精神。
他在繁忙工作之余听听京剧,看看边区文工团员演出的秧歌戏,也不全然是休闲,而是带着思考。
毛主席家里留下的唱片、磁带当然不能说他都听过,有些则是工作人员安排舞会时常备的舞曲。20世纪70年代,毛主席有时在客厅里跳跳舞,以此运动身心。这些舞曲唱片有《村舞》《恋歌》《新年》《陕北民歌》《东方舞》等,也有一些外国音乐,如维也纳音乐《无穷动》《拨弦波尔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