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追寻炉西岘的时光记忆

寄柔来看趣事 2024-12-13 09:48:55

编者按:

在双十二这个特殊的日子,作者踏上了前往莲川村炉西岘自然村的旅程。7点起床,8点半抵达目的地山脚,这里曾有8幢房子、20户人家和80余人口。但因地处高海拔且不通公路,截至目前村民已下山移民至岱根垟24年了。

上山之路虽吃力流汗,但下山更具挑战性,因为腿软脚下路滑。一个长期被用于放牛养殖的山路几不成路。炉西岘海拔有八、九百米,上山着装需注意,否则极易汗湿阴冷。抵达后,进村的路边还能见到村民过去挖的番薯洞。原房屋的墙脚残垣,虽历经岁月仍清晰可见。

在临近中午快11点,劳作的村民却热情挽留我们用餐,作者一行未接受,踏上归途。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攀登,更是对过去岁月的探寻,对村民生活变迁的见证。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炉西岘的过去与现在。

▲ 此山顶就是炉西岘莲川村第七生产队。高山/摄

追寻炉西岘的时光记忆

撰稿人 高 山 文/摄

在双十二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前往沙湾镇莲川村炉西岘自然村探寻。

清晨七点,城市里的人们或许还在晨雾的怀抱中沉睡,我已迎着初升的朝阳,用过简单的早餐,满怀期待地驱车向着莲川村炉西岘自然村的山脚进发。

八点半,我们终于抵达此行的目的地——莲川村第七生产队,炉西岘自然村。在这高海拔的村庄里,时光仿佛被冻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痕迹依然清晰可寻。

▲ 岩皮塌。高山/摄

据山上的周朝琪介绍,那时这里尚有8幢房子,20户人家,80余人口。然而,由于不通公路,生活的不便迫使这里的村民们会想尽办法下山移民,并在莲川村岱根垟公路边落脚。

如今,类似周朝琪的他们,从炉西岘搬到岱根垟已生活过24年,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却未曾完全抹去这里曾经的烟火与气息。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起初,我对这句话并未有太深的感触。上山的路途固然吃力,汗水湿透了衣衫,每一步都伴随着沉重的呼吸和肌肉的酸痛。但只要脚步放缓,心中怀揣着对山顶的向往,似乎一切困难都能被克服。

▲ 炉西岘山顶。高山/摄

然而,当我站在山顶,准备下山时,才真正领略到了这句话的真谛。下山的路,双腿是不由自主地发软,仿佛失去了支撑身体的力量。原本坚实的地面,此刻在脚下却变得异常湿滑,而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留神就会摔倒翻下去。山路崎岖,蜿蜒曲折,仿佛是一条考验意志的绳索,紧紧地牵扯着我的神经。

我们沿着这条道因长期为黄水坑自然村的陈朝松放牛养殖而几乎不成其为路的小道前行,心中感慨万千。曾经,这里或许是村民们每日劳作必经之路,承载着他们的生活希望与梦想。如今,它虽已荒芜,却依然见证着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

终于历经艰辛,我爬上了炉西岘。在这里路边,还能看到原来村民挖的番薯洞,那是为了储藏番薯而精心打造的。想象着当年的村民们在丰收的季节里,满心欢喜地将番薯存放于此,期待着在漫长的冬日里能有一份温暖的慰藉,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他们勤劳智慧的敬佩之情。

▲ 老黄牛与初生的牛犊。高山/摄

环顾四周,那些曾经的盖房屋的基础虽然已经人去空旷,但是墙堪残垣是依然清晰可见。周朝琪曾经的那幢房屋地基,从现在的来看,不难想象当年是一幢颇为宽敞的大房子。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20多年前,村民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毅然决然地搬离了这里,下山脱贫致富。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努力,书写了新的人生篇章。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已接近中午11点。而在这里劳作的村民,却热情地挽留我们吃了中饭再走,那真诚的眼神和质朴的话语,让人心头一暖。然而,我们还是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踏上了归途。

而下山的路,依旧是充满艰辛,但心中却多了一份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思考。

▲ 房前屋后的耕地。高山/摄

炉西岘之行,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过去他们生活的不易与艰辛,也让我感受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道墙脚残垣,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和人们的情感。它是过去的见证,也是未来的启示。在这片被遗忘的角落,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也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智慧。

如今,当我们吃住生活在县城里统一规划的时候,享受着现代气息所带来的便利店时,不应忘记那些曾经在艰苦环境中努力拼搏的人们。

▲ 此路非路。高山/摄

炉西岘的故事,将会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也是成为我前行道路上的一份宝贵财富。它让我懂得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

或许,总会还有一天,我依然会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去感受它的变化,去聆听它新的故事。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炉西岘在我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改变,它将永远是我心中那片充满希望与力量的净土。

编辑 夙来

0 阅读:0

寄柔来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