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用音乐唱响文明,这波操作有点意思!

振华叙说 2025-02-25 17:43:52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艺术这东西,见仁见智。

但要我说,有些榜样的力量、文明的传承,还真得靠点“不一样”的手段,才能深入人心。

就拿六安来说,用音乐讲文明故事,这操作,一开始我也觉得有点悬,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你说奇不奇?

歌唱榜样,有何力量?

要说这音乐,它神奇就神奇在,能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榜样,拉到咱们身边。

六安就聪明在这儿,他们没有干巴巴地宣传,而是把全国道德模范朱恒银的故事,写成了歌——《初心如钻》。

这歌词里唱的,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口号,而是朱恒银扎根基层,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你想想,一个普通党员,默默奉献,这种精神,如果只是贴在墙上,有多少人会真正关注?

但当它变成音符,在耳边回响,那种触动,是不一样的。

这首《初心如钻》拿了奖,上了网,还在各种活动上演出。

说白了,它成了一种载体,把朱恒银的精神,传递到更多人的心里。

这不就是榜样的力量吗?

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润物无声。

不仅如此,六安还创作了歌曲《榜样》,展现模范好人群像,讴歌古今英雄人物、国家脊梁和在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并且这首歌曲还获得了2024年“网聚职工正能量 争做中国好网民”歌曲征集活动“全国银曲”奖、安徽省“群文之星”艺术影像大赛最佳短视频奖。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大家喜欢听,喜欢看,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榜样,学习榜样。

所以说,歌唱榜样,不仅仅是歌颂,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激励,一种传承。

它让榜样不再遥远,让精神更加鲜活。

文明风尚,如何传承?

这年头,光靠说教,很难让孩子们听进去。

但如果把道理编成歌,那就另当别论了。

六安就抓住了这一点,创作了《家风谣》《最美的风尚》等少儿歌曲。

这些歌,没有复杂的旋律,也没有深奥的歌词,唱的都是孝老爱亲、文明礼让这些最基本的道理。

但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通过孩子们的歌声,传遍大街小巷。

你想想,孩子们在学校里唱,在家里唱,在各种比赛和演出中唱,这种氛围,是不是比单纯的说教,更能让文明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而且,这些歌曲还融入了红色革命教育的内容。

孩子们在唱《家风谣》的同时,也了解了革命先辈的故事,传承了红色基因。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比死记硬背课本,效果要好得多。

《家风谣》《最美的风尚》先后获安徽省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安徽省第二届“群星奖”、安徽省“六一”少儿才艺展演一等奖等,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种方式,得到了认可,得到了推广。

还有那首《九拐十八巷》,唱的是六安的历史文化。

这“九拐十八巷”是六安的文化符号,是城市的根。

通过这首歌,孩子们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对家乡的热爱,对文化的自豪。

这首歌还先后登上央视2套、安徽省元宵晚会等舞台,先后荣获安徽省群星奖、长三角原创流行歌曲大赛金奖等。

这不就是最好的文化传承吗?

所以说,传承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需要寓教于乐的方式。

而音乐,恰恰是最好的载体。

城乡新貌,歌里啥样?

要说这几年,乡村变化是真大。

但光靠新闻报道,很难让人有切身的体会。

而六安,就把这种变化,写进了歌里。

《咱们村里有村晚》,这首歌唱的,就是现在农村的热闹景象。

村里有了村晚,有了文化活动,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这首歌,把这种喜悦,传递给了每一个人。

而且,这首歌还四次登上央视舞台,被作为全国“村晚”主题歌唱响。

这说明什么?

说明它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唱出了农民的心声。

2024年1月4日晚,央视《新闻联播》还播出了六安市创作“村晚”节目新闻。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这说明六安的“村晚”模式,得到了全国的认可。

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在“我们的节日”“四季村晚”等活动中广泛传唱歌曲。

还有那首《幸福河》,唱的是六安的水环境治理。

这几年,六安大力整治水环境,让河水变得清澈,让两岸变得美丽。

这首歌,把这种变化,唱进了人们的心里。

这首歌还获安徽省第四届群星奖。

所以说,展现城乡新貌,不仅仅是展示发展成果,更要展现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人们的精神面貌。

而音乐,恰恰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村晚节目,火到央视!

要说这“村晚”,以前都是春晚的“陪衬”,谁也没想到,有一天,它也能登上央视的舞台,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六安的“村晚”节目,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它接地气,它唱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它跳的是老百姓自己的舞蹈。

它没有高大上的舞台,也没有专业的演员,但它有最真挚的情感,有最朴实的表演。

这种“土味”的文化,反而更能打动人心。

因为它真实,因为它贴近生活。

它让人们看到了农村的活力,看到了农民的创造力。

而且,六安还把“村晚”搬到了网上,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参与。

这种线上线下的互动,让“村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所以说,“村晚”的火爆,不仅仅是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回顾六安用音乐讲文明故事的整个过程,从《初心如钻》到《咱们村里有村晚》,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更是一种创新的思维,一种务实的精神。

它告诉我们,文明的传播,需要载体,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俱进。

别总觉得文明就该是板着脸的说教,换个方式,用音乐,说不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毕竟,谁不喜欢听歌呢?

文明的种子,说不定就在这哼唱之间,悄悄发芽了。

0 阅读:0

振华叙说

简介:费晨曦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