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外交界的明星,被基辛格称赞可以竞选总统,81岁至今未婚

峻辉聊过去 2024-12-27 16:20:40

1971年7月9日,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副处长唐龙彬带着翻译唐闻生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查克拉拉机场见到了秘密前来的基辛格。

出发前,细心的周总理还叮嘱道:“你们是主人,不要让从没来过中国的客人(指基辛格)觉得太冷淡了。”

可双方的外交人员面对这历史性的一刻,都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打破这尴尬的气氛。

最终,还是老道的基辛格率先开腔,用英文对唐闻生说道:“Nice to meet you,南希·唐。”

出生于纽约的唐闻生见大家都面面相觑,连忙解释:“南希是我的英文名字,基辛格博士是在同我打招呼。”

随后,基辛格又打趣道:“根据美国宪法,南希·唐是可以竞选总统的,而我没有这个资格,因为我出生在德国。”

基辛格的开场白缓解了气氛,也让唐闻生名斐海外,传下了一段佳话。

纽约长大的唐闻生

唐闻生,1943年3月,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

其父亲名叫唐明照,是新中国第一位驻联合国副秘书长。

唐闻生回忆父亲时曾说:“父亲是一位很正直的人,非常讲究原则。他的言传身教是我终生的财富。”

母亲张希先则是燕京大学未名湖畔“最漂亮的姑娘”,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走出象牙塔便从事儿童教育事业。

可见,唐闻生的父母都是精英家庭出身。

另外布鲁克林不是皇后区,辖区内名校林立,故而唐闻生也接受了良好的美式教育。

新中国建立初期,唐闻生的双亲收到祖国的召唤,便于1950年回到祖国。

1962年,唐闻生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儿时在纽约,唐闻生会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她一走进美丽的“北外”校园,就是各种联欢晚会的主角。仅用三年,唐闻生就读完了五年的课程。

受限于外语人才的短缺,周总理早在六十年代就未雨绸缪,让跟随自己十余年的英语翻译冀朝铸多次到北外物色高级翻译人才。

冀朝铸在北外一打听,就得知了唐闻生的大名。

经过政审、考察,唐闻生在1965年初夏,就成为了正式的外交部英语译员。

在总理手下工作,唐闻生很是小心谨慎。

有记者曾采访过暮年的唐闻生,询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与周总理的相处的感觉怎样?他的脾气好吗?”

唐闻生边笑边说:“总理对我们的工作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很多同事都害怕在他面前出错。因为他会在英文翻译上面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他们对领导干部批评起来比较严厉,对我们小一辈就挺客气。即便犯了错,也是和蔼可亲的叮嘱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经过一年多的实习,唐闻生终于有了机会担任领导人身边的贴身翻译。

然而,在毛主席面前,唐闻生第一次就出尽了洋相。

那是在1966年的7月上旬,天气很热,毛泽东视察武汉,陈毅组织了亚非地区5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一同南下。

当时,外交部挑选了3名翻译出使这场任务,包括法语翻译齐宗华、阿拉伯语翻译郑达庸和英语翻译唐闻生。

一听说要给毛主席当翻译,稚嫩的唐闻生紧张得要命,还问上级冀朝铸:“万一,我听不懂主席的湖南话,怎么办?”

冀朝铸鼓励道:“没关系的,廖承志、刘宁一他们都在场,会给你提示的。”

可没想到,等唐闻生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下子就晕了过去。

一旁的同事在耳边说道:“闻生,你可不能晕啊,就你一个英语翻译。你要晕倒了,可就没人了。”

也许是大家的呼喊起了作用,唐闻生这才缓缓睁开了眼睛,定了定神,在齐宗华的搀扶下,跌跌撞撞来到了会客厅。

当唐闻生做好了准备,要翻译时,廖承志走了过来,对大家说道:“主席见唐闻生晕倒,不讲话了。”

迷迷糊糊的唐闻生瞬间如释重负,又觉得自己闯了大篓子,没干好本职工作。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

1970年12月13日,毛泽东邀请著名记者斯诺参加了一次宴会,席间唐闻生作陪。

谈笑间,毛主席开起了斯诺的玩笑,说:“你这个美国记者,嘴上说要解放妇女,怎么不和她们碰杯啊?”

说完,大家哈哈一笑。

斯诺倒也爽快,连连向唐闻生说:“你大人不记小人过,Sorry。”

随后,毛泽东才进入正题,告诉斯诺,我们欢迎尼克松总统来中国,你可以向他转达我意思。

见到基辛格

七十年代,出于对抗苏联,中美两国都有恢复外交的想法。尤其是尼克松总统,更是迫切想要实施这一计划,基辛格也是如此。

为此,尼克松就有意派遣基辛格秘密前往中国,试一试水的深浅。

这次访华之旅,代号定位“波罗行动”,意指此行像700年前的探险家马克·波罗造访遥远的东方一样,既充满了未知的挑战,也包含了巨大的收益。基辛格通过巴基斯坦政府,向中国表达了访华的意愿,中方这边也应允了此事。

于是在1971年7月9日凌晨4点30分,基辛格见到了中方的外交人员,其中就包括翻译唐闻生,也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据唐龙彬回忆,第一次和基辛格握手,感到他的手“又粗又有力气”。

他身旁的工作人员一共5位,三位助手,两名特工,都穿着笔挺的深色西装,唐闻生则身着流行的“列宁服”。

穿着上的不同,很好彰显了两个不同国家实行的是两种不同的制度。

事后多年,基辛格回忆这次秘密之旅,专门提到了唐闻生,称她“是一个难对付的南希·唐,我知道她生于布鲁克林,会说一口漂亮的英语。我还常和她开玩笑,说她不会像我一样受到宪法的限制,不能当总统。不过,这个前途对她似乎没什么吸引力。她既聪明又活泼,很长一段时间掩盖了她的信仰。有好几次,我还发现她竟敢当着我们的面,同周恩来争论不休。”

等尼克松访华之际,唐闻生担任周总理的英语翻译,并参加了尼克松总统在华的所有活动。

唐闻生娴熟、精湛的业务能力给美国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从此,唐闻生在外交界一炮而红。

后来,不少来访的外国人士在评论唐闻生,都纷纷称赞她是一名不可多得的翻译。

中国人讲究“有功必赏”,唐闻生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党内组织部的认可。

1971年年底,唐闻生顺利成为一名党员。2年后,唐闻生还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这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

1974年,唐闻生又升任为美洲、大洋洲司副司长。在她的任内,中国和美国的外交关系大大推进了许多,这才有了后来的正式建交。

改革开放后,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唐闻生离开了外交部,来到了侨联任副主席。

唐家的特殊家庭背景,得以让唐闻生认识许多华侨,这也是选她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她的这一优势,也为她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然而,唐闻生却说:“这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最主要的还是国家强大了,影响力也随之扩大了。做华侨工作,并不主要看你个人有多少势力,关键是看中国的发展如何。华侨们也是无利不起早。当然,他们知道我是华侨的后代,会多一份亲切感。”

身在外交部,过的充实,这是唐闻生最直接的体验。来到侨联,唐闻生又觉得亲切,乐意干这份工作。

她曾提到:“中国的民族文化是联系侨胞乡情的纽带,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记得在2000年世纪之交,我应伦敦侨界的邀请,带者艺术团参加了当地的春节表演。王室的查尔斯也来到了现场,我还和他有过交谈。”

2007年,为了促进两岸文化的交流,为祖国的统战工作添砖加瓦,唐闻生应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基金会的邀请,率领大陆22所高校学生来到了台湾。

那段时期,两岸亲如一家,唐闻生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惜的是,前人的努力如见看来,真是付诸东流。

前不久,台湾人连一句“中国台北”都不愿意认同,还对复旦女大学生进行了网暴。

结语:

如今,唐闻生已经是81岁的老人了。

根据公开的信息显示,唐闻生一生未婚。

至于是何种原因,她并没有向外界透露太多,只说是一直没遇到合适的人。或许这和她傲然独立的个性有关。

比如像她这样的名人,都热衷于写回忆录。

可唐闻生却不屑一顾,还说:“有些人没见过我的面,都乱写一通。我相信历史会给出客观的记录,我本人不愿意多说什么,因为我只是伟大事业的一个工作者,所以我也不太在乎。”

由此可见,唐闻生性情独特,一般人也难以和其共处。

参考资料

《基辛格的“波罗行动”》三联生活周刊

《唐闻生娓娓话当年》同舟共济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唐闻生:翻译可以为国家发声》 人民画报

0 阅读:339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