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客张颂文《不止不休》、宋佳《回响》、丁禹兮《春闺梦里人》

碧玉评娱乐 2023-03-27 23:08:05

一大拨新剧袭来。

本周重点聊院线电影《不止不休》、冯小刚导演的迷雾新剧《回响》、丁禹兮彭小苒的古偶剧《春闺梦里人》等。

《不止不休》

3.24上映,院线电影

2020年入围过威尼斯电影节,平遥电影节上放映一波三折,但最后导演王晶(此王晶非彼王晶,新人导演)拿下了费穆荣誉,之后近三年无声响,终于能在电影院一窥究竟。

让影迷和影评人如此期待的,不仅是这坎坷的上映过程,还有它以调查记者为主角的特殊题材,这可能是中国第一部以调查记者和调查报道为主题的院线电影,在大多数媒体出身的影评人、自媒体群体里,当然会受到格外的关注。

以下剧透,介意者快撤!

故事发生在2003年,白客饰演一个高中肄业的小镇青年,热爱新闻传媒,日常投稿给报社,活跃在当时的知名论坛西祠胡同上。他从老家来北京就是想找份报社的工作,但限于学历,屡屡受挫。

偶然的机会让他被张颂文饰演的报社大记者看中了,张颂文是白客活跃的西祠胡同某版的版主,对他的能力有些了解,给了他一个在报社实习的机会。

白客成长很快,经历了张颂文带领的矿难报道后,他敏锐地根据一个收血的信息,发现了一条代替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抽血体检的产业链,开始卧底调查。

调查进展很顺利,但在临近发稿白客才发现,自己的好朋友考研三年未成,就是因为身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总在体检关被卡,而他恰好通过自己卧底的产业链找人代检考研成功,他对白客咆哮了从小到大被人歧视的痛苦,眼看就能靠这篇报道拿下头版并顺利转正的白客犹豫了……

电影的前半段虽然有不足,但整体是很抓人的。里面对北漂这个群体的描绘非常真实细致,很多细节确实是真正有生活的创作者才捕捉得到的。

关于新闻理想的部分,前半段的呈现也不错。无论是张颂文饰演的老记者的言行作风,还是实习生参观报社的那段快剪,以及整个矿难的调查报道过程,都能让观众对那个年代的记者、调查记者、新闻传媒行业和媒体曾经承载过的第四权力有直观的了解(或深切回忆)

而作为电影的主事件——乙肝患者和携带者遭遇的隐形甚至是赤裸歧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有感触,但我永远记得大学很好的朋友对我说他是大三阳时的表情和我们的沉默。

上述所有,无论你是北(或者任何)漂过、新闻过、记者过,或者曾因类似的理由被歧视过,大抵都能在电影的前1/2感同身受,这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但是,精彩戛然而止在白客说出“撤稿”那一刻。

此后就是他撤稿、转正失败,在回老家之前坚持找各类乙肝病毒携带者做最后一篇被歧视者现状的深度报道,然后就登报了,HE了。

这后半段问题过多,我挑主要的说。

首先是现实逻辑的大bug:且不提撤稿只能由报社老大做主,而不是小实习记者一张嘴,带他的师父就能做主的。

关键是,他想要撤稿的理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也是受害者,他们因为完全没有必要但又无处不在地被歧视,所以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找人代体检,发“揭发整个代体检产业链”的头条新闻,会实际上损害他们通过正当途径无法获得的普通人权益。

但是,任何一个报社的大记者,都不可能意识不到“乙肝病毒携带者被系统性歧视”这件事的新闻价值。它和揭露代检产业链的报道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当年任何一个做正经报道的媒体那里,这都是可以顺理成章成为系列报道的新闻素材。

何况电影明示那是2003年的下半年(非典结束),那一年的上半年,南都刚刚因为报道孙志刚事件,推动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2003年6月30日)。

在这样的新闻传媒界推动法制改革的大事件下,一个调查记者出身的上司,怎么可能对反歧视这种比抓违法的时效性报道更重要更能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的新闻角度,视而不见呢?

撤稿这个主角困境,在现实逻辑上根本不成立。当即改一些措辞,加一句标注作为系列报道的第一篇,就能很容易既保住稿子,也留出为歧视者发声的口子。

逻辑bug之外,角色问题也不少。除了白客以外,其他角色都很单薄。张颂文的角色开始还有血有肉,后面就突变工具人为白客制造困难了。而苗苗这个角色更是可有可无,仿佛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帮白客说出内心话语并提供无条件心理支撑。

而电影主创在“做传记”还是“做事件”上仿佛也游移不定,前半段很像白客饰演的调查记者成长记,到中后段才进入到乙肝事件的报道上,人物塑造与事件描述的比例失衡。

最让我难受的,还是对现实困难的避重就轻。关于新闻行业日常对抗的阻力,关于调查记者真正的困境,电影没能、恐怕也没有强意图去呈现,仿佛一切困难都来自新闻当事人不愿意接受采访,这怎么可能呢?但我也深深知道,这一块的呈现只要存在,就难过审。所以无论现在这个成片的避重就轻出于实际上的阉割还是创作者的自我阉割,我都能理解但表示遗憾。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主角的困境就不得不生硬,主角走出困境就不得不靠一番慷慨激昂但本质空泛的演讲(顺便,这段台词也写得很差),因为真正的困难,大家无法触碰与描绘。

另外,片子仿佛把歧视的分界线落在了乙肝病毒携带者与普通人之间,那乙肝患者呢?好像一直语焉不详。

最后,白客演得不错,张颂文演得真好,可惜文本层面的巨大缺憾没能成就佳片,不能说瑕不掩瑜,只能说充满遗憾。

豆瓣评分:3.6w人给出7.3分

个人评分:6.5分

适合人群:传媒从业者、新闻理想残存者、现实题材关注者、i张颂文、i白客

不适合人群:对现实逻辑要求严格的、对主角克服困难要求不糊弄的

结论:题材加分,何况前半段是真的不错,但显然可以更好

《回响》

3.16上线,爱奇艺独播

这部剧,口碑比较两极分化,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觉得矫情、拖沓甚至还有恶臭指责,我是喜欢它的那一队,甚至觉得它与冯小刚早年经典《一地鸡毛》中婚姻部分的阐释同源。

这是迷雾剧场这一季的第三部,继《回来的女儿》和《平原上的摩西》后上线,很多观众吐槽它,就是觉得它不够悬疑也不够迷雾。

冯小刚这几年的口碑+前一部剧《北辙南辕》的高热度低口碑,再加上包贝尔这样女观众很不待见的演员,《回响》打从开始就不被看好。

在上述所有不利因素的叠加下,社交平台关于《回响》的讨论居然没有一面倒,喜欢的和不喜欢的相庭抗礼,之于冯小刚的婚恋题材剧集而言,已经是胜利了。

但喜欢它的我也并不全然推荐。我不推荐给任何纯粹的悬疑爱好者,也不推荐给任何情感经历单纯或对爱情婚姻怀有纯洁理想的人,而对情爱婚姻彻底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恐怕也不适合。

但如果你愿意听过来人讲讲(或者和过来人一起)讲讲婚姻讲讲爱情讲讲人的欲望与控制讲讲忠诚与谎言讲讲人性的复杂,那可以试着打开这部剧。

它是一部以罪案悬疑为外皮,阐释婚姻与爱情真相的剧集,是舞台剧风格浓郁的“实质现实主义”剧集。

我一个一个解释。

罪案悬疑为外皮,是说整个故事以一位女性被杀的大坑案为A故事的主线剧情。受害人生前年轻漂亮,是一位富商的情人,她脑后受重击落水,此后溺毙于水中,关于她的死,宋佳作为女刑警队长一直带队苦苦追查凶手与真相。

阐释婚姻与爱情真相则是整个剧集的B故事,以宋佳的婚姻为主线,宋佳在追查大坑案时发现自己的老公王阳也在案发现场逗留,此后她又发现他在案发酒店有过两次开房记录,而王阳又怎么都解释不清楚这两次到底在做什么,宋佳在追查大坑案的过程里于形形色色的案件相关人身上看到婚姻与爱情的荒谬和无常,也看到自己婚姻的影子。

舞台风格浓郁,是说整个剧集刻意抽离掉了不少现实肌理,比如宋佳夫妇好像从不为养娃烦心,比如警队仿佛只有三个半人大多工具;甚至不追求具体细节的现实合理性,比如宋佳审讯时的话语很多不符合规定与职业习惯,比如宋佳与文学教授的老公对话时也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

整个剧集的场景和人物对话都有非常强的舞台剧感和戏剧腔,我一开始也不适应,尤其死者房东说“她对我来说就是每月到账时的那声叮咚”时,哪个房东这么说话啊?但很快意识到这是刻意为之,看下去就接受了它自成风格的整体调性。

实质现实主义,则是我喜欢它的关键。现在太多剧集是“形式现实主义”,堆砌大量现实小细节促观众共鸣,浅浅探讨各种现实主义话题甚至热搜写剧,但仔细看它讲述的故事实质,还是童话,还是言情,还是各种意淫与幻想。

《回响》恰恰相反,它用相对抽离现实的氛围,用大量文艺腔的对话,讲真正现实的故事。它讲都市人内心真正的孤独与荒凉,讲婚姻是爱情的遗迹,讲人性的自私与偏执,讲人的自我伪饰与谎话连篇。这一切,都过于真实。

我看有人说,2023年了,怎么还是恋爱结婚出轨小三那些事,这话对也不对。首先它虽然有,但绝不只是“恋爱结婚出轨小三”那些事;其次难道2023年我们社会就突然消灭婚姻了?那些还在婚姻中追寻理想或苦苦挣扎的人们,因为不够先进,就不配成为影视剧刻画的对象了?ta们的痛苦与挣扎就不是真实的吗?

关键还是看如何讲述。

剧集当然有不少缺点:刑侦不是真正的重点,难免有经不起推敲的地方,虽然案子的破解也算层层抽丝剥茧,但结局的定罪证据算不得铁证。不过罪案数个当事人各自恶念逐层堆砌而铸就恶果,这模式本身有意思,也合理。

情感占据大多数篇幅,且男女主各有性格中的极端部分显露,也让一部分观众吐槽。但这种极端也相当典型:婚姻中的女性一旦察觉到问题又得不到答案,确实会执拗地折磨自己也折磨对方;有出轨念头并付诸实践但只要没做到最后一步的男性,大抵也都会理直气壮坚持自己没有出轨;而开篇搞文学的老公指点刑警妻子到底应不应该开三枪击毙匪徒,也相当符合现实……

宋佳好像从不在意自己饰演的角色是否讨喜,“老娘演高兴了最重要”,这个角色非常适合她,但如果你从来都不喜欢她的气质与轻声说台词的方式,就不要勉强自己。

而王阳,我太感谢选了王阳来演这个角色的决策,他把这个遭人恨的角色演得不油腻、有点可恨、有点可怜又有点可爱。

我原本以为这个剧的文艺风格会让它遇冷,没想到爱奇艺热度相当高(在迷雾剧场序列里),看来它确实补上了不激烈不狗血平静阐释婚姻这个领域的饥渴。

同时,整体悬疑感营造也很到位,不止是案件,包括王阳开房做什么、贝贞是想象是另有其人还是王阳的选择性遗忘、宋佳有没有精神问题割腕到底是怎么回事登峰——都能勾人看下去,而每个角色都在撒谎的状态,其实也添加了大量的解谜乐趣,悬疑与情感一体两面的AB故事之间并非皮肉分离,而是彼此提示、对照、映射。

尽管它有一个过审专供的令人不适的光明结局,虽然它为了大众接受度改动了两个原著关键情节,但《回响》通篇依然秉承了原著的精髓,是骨子里的悲观主义。

豆瓣评分:2.3w人给出6.1分

个人评分:不带个人偏好7分,个人喜好可+1分

适合人群:i舞台剧、i真相探讨、i文艺、悲观主义者

不适合人群:对刑侦要求严谨的、不耐烦看这些探讨的、文艺调调拒绝的

结论:如果你喜欢冯小刚那些探讨婚姻与爱情的影视剧作品比如《一地鸡毛》《一声叹息》或者《手机》或者我还有一个可能很荒诞的类比,如果你喜欢看《圆桌派》《十三邀》,你大概率会喜欢《回响》

《春闺梦里人》

3.21上线,鹅独播

很不明白两位主角接这个剧是怎么想的。

彭小苒,《东宫》后搭金瀚《君九龄》,看金瀚一脸看到绝世美男的表情

《君九龄》同期搭冯绍峰,对着冯那皮肉松垮的脸又一脸看绝世美男的表情

现在《春闺梦里人》,看到丁禹兮,依然一脸看绝世美男的表情,而且日渐浮夸

接不到好本子,起码也可以控制自己演得不这么糟糕吧?

丁禹兮,之前的《陈芊芊》和《月光变奏曲》从剧本到人设都可圈可点,除了自家公司出品的情人节档期专供大烂片,他在我眼里是用脑子演戏的,而且虽然外表有硬伤,但一演戏氛围感十足。

那我就不理解接《春闺梦里人》这种人设离自己十万八千里还要强撑京城第一美男子的角色,心里不发虚吗你?

剧开篇就是个凄厉的跳崖戏,就算各人反应都很离谱,导演镜头更是离了大谱,但咱不挑,继续往下看。跳崖之后就是真正的女主附体,原著这里是穿书,剧的改编方法是不说为什么,也不说穿越还是穿书,直接就按穿过来演,然后陡然从凄厉狗血的跳崖,直接转轻喜剧路线了。

至于什么做了侯夫人三年多还披头散发到处乱跑身边没个人,什么娶二房还要敲锣打鼓上花轿当众拜堂,咱都不挑了,轻喜剧嘛,您随意。

但轻喜剧,是不是应该真的“喜”,而不是这样尬?

我没撑过2集,抽一个看过后面觉得不错的朋友,说说到底好在哪。

豆瓣未出分

个人评分:5分

适合人群:i尬演、i丁禹兮、i彭小苒、i跳崖狗血片段

不适合人群:对轻喜剧要求高的、对演技燕子颜值要求高的、受不了古装剧瞎胡闹的

结论:拍不好可以不拍,没必要瞎糊弄

本周还看了几集《人生之路》,根据路遥中篇小说《人生》改编,看起手这气势搞得跟要拍个《白鹿原》似的,看主角阵容——陈晓、李沁、张嘉倪……主创目的就昭然若揭了。

都不说剧本改编水平,中篇小说改长篇电视剧已经很离谱了,看具体完成度那也是槽多无口。整个镜头无比浮夸,84年的陕北农村,几个高考生能疯狂骑自行车上下学竞速——没看出来穷,镜头也完全不是正剧的拍法。

仨主角除了把自己脸涂黑以外,别的啥努力都没做啊。人家人艺的李光复老师正经老北京人,一口陕北腔不说地道,普通观众是听不出来不对味的,结果内仨主角就操着一口普通话跟这些说方言的老演员们配戏,好意思吗?

当然也不是说配角就不浮夸的意思

更不是说不说话的时候就不做作不浮夸的意思

这种正剧,不拍也罢。

这几周正在热播的古偶剧《花琉璃轶闻》也看了一点,孟子义+徐正溪,怎么说呢,在一众古装雷剧的映衬下,它就胜在普普通通,既没有雷得奇葩,也没有丑得要命,虽然细节台词都没法细想,但胜在同行衬托。

院线电影方面,超过一亿预售票房震惊业内的新海诚新动画电影《铃芽之旅》本周五已经上映了。

我喜欢里面关于废墟(无论来源于自然灾害或人类废弃)这个概念延伸出来的所有感受——伤痛的、缅怀的、怅然若失的、边回头边继续往前走的,依然无感于新海诚的少男少女一相遇就爱得死去活来,同时也实在无法忽略世界观上的巨大bug而导致的角色动机与使命的不自洽,全员莫名其妙啊真的是(尤其欺负猫猫不能忍!)

所以我整体只能给6.5分,喜欢新海诚风格的可以闭眼冲。

而下周五公映的《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我也提前看过了,相当有水准的爆米花电影,非常值回票价,游戏粉和爆米花电影爱好者不要错过。

本周重要开分及变动包括:

《他是谁》开分8.2,目前掉到8.0分

《曾少年之小时候》开分8.4

院线艺术电影《脐带》开分7.7分

那么本周就是这样,咱们有缘下周见!

0 阅读:33

碧玉评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