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崇祯无军饷,官绅却富可敌国,明朝财政问题出在哪

叨客文史吖 2025-02-08 16:52:20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城,搜刮出七八千万两白银的场景令人震惊。这一事件揭示了明末财政的极度匮乏,与此同时,大批缙绅和官僚却富得流油。这种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人疑问,为什么个人财富远超国家财政?明末的财政问题究其根源到底在哪里?

明初时税收制度和经济基础雄厚,国库收入稳定。税收政策主要依赖农业税,土地税占据了绝大部分。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税收制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明初朱元璋时期,能收税的土地达850万顷。但到弘治中兴时期,能收农业税的土地锐减至400多万顷,这意味着税基大大缩小。在免税政策的助长下,士绅和王室占有大量免税田地,而中下层农民却成了税收的主要负担者。

土地税逃避问题在明朝中后期进一步加剧。为了避税,诸多小民和地主将田地寄放在有特权的士绅名下,致使税基不断缩水。兼并之风愈演愈烈,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国家税收不可避免地大幅下降,导致国家财政紧张。

此外,旱灾和瘟疫也频发。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共计发生了154次旱灾,名副其实的天灾接连不断,加重了财政负担。宫廷和军费开支也是明朝财政拮据的原因之一。宗室成员人数不断膨胀,皇室开支占财政支出的一半左右。边疆防御战事频繁,耗费巨大。加之小冰期到来,农业减产,国家财力捉襟见肘。

面对困局,明朝君臣也曾试图通过改革和措施改善财政状况。自孝宗朱祐樘起,迁移人少地多的湖广地区人口,以增加税收;明武宗朱厚照起则大规模征收海关税。然而,这些措施仅从表面缓解了税收困难,未能治本。嘉靖时期,明朝再次增税,尤其是在西南地区,通过把持贸易特权增加收入。尽管蒙古抚和、倭寇平定,但国库依然捉襟见肘。

为了应对财政压力,嘉靖朝的改革家张居正推出了三项核心改革:考成法、清丈法和一条鞭法。考成法旨在督查官员工作效率,减小“侵欺拖欠”的问题。清丈法则通过清查土地,扩大征税范围,使税收土地增加至700多万顷。最具改革意义的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徭役合并征收,以货币形式缴纳,大大提升了税收效率。然而,张居正去世后,这些改革大多被废止,使财政状况再度恶化。

张居正死后,万历中后期的财政政策大改变。由抑制兼并改为包容豪强,免税阶层土地不断扩展。广生财路成为万历皇帝的重点,通过提高商税,盛行宦官监税,进一步压榨工商业者。矿监、税监到处掠财,使社会经济系统的稳固受到破坏。许多官员对税收和土地政策还退缩保守,从而导致财政入不敷出,官员私囊丰厚,而国家却贫困不堪。

崇祯帝面临的压力尤为明显。内忧外患四面夹攻,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日益进犯,国内因天灾导致的大量难民也需国家赈济。尽管崇祯努力削减宫廷开支,裁撤冗员,并加征田赋以渡困境,但国家财政赤字逐年增加,无力支持军事和赈济开支。

在这样严峻的财政背景下,崇祯依然无法挽救明朝。而遗憾的是,明朝的大量士绅和官员仍然顽固坚持自身利益,不愿为国家牺牲半分财富。李自成攻入京城后,从官员们上竟搜刮出巨额财产,彻底揭示了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和奢靡,使人不禁反思,明朝的覆灭虽有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但其中滋生的矛盾和官僚制度的弊端起了决定性作用。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