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史澄清:陈毅六战五败一胜怎么来的?为何此说哪方面讲都不妥?

帅克评史 2025-02-05 16:06:38

坊间经常会看到“陈毅六战一胜五败”之说。起初帅克对此并没怎么当回事。后来发现个别不怀好意之人还言之凿凿、冠冕堂皇地将此说的发明权扣在了帅克的头上,认为帅克是抛出此说人之一。这就有点太好笑了。故联系当下军战史及将帅人物研究,围绕“陈毅六战一胜五败”之说问题作一简要探讨分析。

首先,郑重声明一下,帅克从来没说过“陈毅六战一胜五败”这个话,也不会说这样的话。帅克的几百篇文章和视频都在网络平台上放着呢,可任意去查。

其二,帅克发过不少关于陈毅的文章和视频,总体上都是讴歌这些革命元戎的。同时,相信专业或资深一点的军战史研究人员,也都会和帅克一样,对革命前辈特别是开国将帅保持最起码的尊重与推崇。而不是动不动就说什么“陈毅六战一胜五败”,“粟裕二十四个大败仗”,“刘伯承有十几个败仗”,“林彪有多少个败仗之类的话”。实不知秉持这样战史观的文章和视频是怎么发出来的,也不知他们为何对这些革命元戎们如此不敬。试想,如果粟裕、刘伯承、林彪等人真打了那么多败仗,主席为何还那么高度信任倚重他们,为何他们毫无争议地位列开国元帅和大将。

其三,帅克看了一下,称“陈毅六战一胜五败”,主要是指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打至12月宿北战役大捷这一段时间。帅克是《粟裕传》的作者之一,也算是对华东战史研究比较多的了。在我的认知中,这五六个月,陈毅指挥主要打了这三个战役战斗,一个是朝阳集胜仗,一个是泗县败仗,还有一个应该是两淮保卫战。两淮保卫战失利问题,比较复杂。关于泗县和两淮失利,陈毅都主动揽责,这充分体现了他革命家的胸襟和气度。当然,这期间肯定还发生过一些小的战斗。但《陈毅传》《陈毅年谱》以及官方正规战史等并无记载。所以,“陈毅六战一胜五败”之说不知从哪里得来的?如果仅是凭道听途说便兜售此观点,并别有用心地强加于别人头上,这不是简单不严谨和不妥的问题,而是史观和立场问题。

其四,专业的战史研究必须秉持客观唯物,必须依据档案史料。否则很容易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在这一点上,帅克是这样把握的,推出的文章,凡是观点或内容带有引号的,都是有档案电报或官方正史出处的,都是有根有据的。在史料的引用和采用上,首当以电报档案、阵中日记等为主,其次是以将帅传记之类的为辅,再次是以个人回忆录为补充。传记先于个人回忆录,主要传记是官方组织编写并经过层层严格审核的。而个人回忆录难免受年代记忆、个人主观因素等影响,必须经过互相佐证才能采用。

比如帅克前一段在推出《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深度研究与探讨》专题系列时,关于第二阶段作战后期,宋时轮、陶勇、王近山三人曾联名给彭德怀上了一个终止战役的建议。有的人主观认为王近山打仗从不退缩,执行命令坚决,绝不可能与宋时轮、陶勇联名上这样的电报。而实际上电报原文就摆在那,官方战史上也都予以采用。仅凭王近山打仗从不退缩便断言不可能上那样的电报,显然太过主观与唯心。要知道,帅克在研究这样敏感的课题时,特别注重史料依据,凡引号内容都是有明确的史料出处的。

帅克以前说过,研究军战史需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帅克特别不赞成动不动就攻击不同意见之人。因为与别人争执或总想说服别人,这是不明智的也是很难做到的。只有等他本人看的档案史料多了,思维层次提升了,有了客观认识和理性思维,他便会自然而然地实现自我修正,会为曾攻击别人而觉得幼稚与好笑。

帅克有个建议与军战史研究爱好者们共勉。推出新观点或引用新观点时,一定要反复推敲、慎之又慎。别动不动就抛出什么“陈毅六战一胜五败”,“粟裕二十四个大败仗”,“刘伯承有十几个败仗”,“林彪有多少个败仗”观点来。如果你看不准、把握不准,可看一下军科、国防大学的军战史专家们,他们的战史观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如何研究陈毅、粟裕、刘伯承等开国将帅的。相信会给你不少启迪启示。

3 阅读: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