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港口交易失败,巴拿马政府半卖半送给美国?

文体精华 2025-04-15 17:25:19

巴拿马港口经营权争议:中美博弈下的地缘政治角力

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2025年4月,围绕巴拿马运河港口经营权的争议再度升级。巴拿马审计署突然指控李嘉诚旗下的长和集团在2021年续签港口特许经营权时存在“未获批准”“少缴费用”及“拖欠12亿美元款项”等问题,并计划起诉相关官员,甚至可能撤销其经营权。这一指控的时间点耐人寻味——恰在美国防长赫格塞斯访问巴拿马前几小时公布,引发外界对“美国施压”的广泛猜测。

长和集团自1997年起运营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其特许经营权于2021年续签25年。这两个港口占据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的重要份额,更是中国与拉美贸易的关键节点。巴拿马审计署在多年未提出异议后突然发难,被普遍视为美国试图削弱中资影响力的策略之一。

长和集团的回应与法律依据

面对指控,长和集团迅速反击,其子公司巴拿马港口公司(PPC)公布了一系列关键证据:

程序合法性:2021年的续约不仅签署了主合同,还附加了经巴拿马立法机构批准的协议,所有手续均符合法律要求。

财务记录:过去28年间,长和累计支付了6.68亿巴波亚币(约6.68亿美元)的税费和1.26亿巴波亚币的股息,远超合同规定的义务。

投资贡献:长和在港口基建中投入16.95亿巴波亚币,远超协议要求的10亿,并为当地创造了59亿巴波亚币的经济效益。

若巴拿马政府坚持诉讼,长和或将提起国际仲裁。基于现有证据,其胜诉概率较高,而巴拿马可能面临巨额赔偿及国际信誉受损的风险。

美国的战略干预与巴拿马的困境

美国的介入是此次事件的核心推手。特朗普政府长期宣称“夺回巴拿马运河”,近年更通过军事与经济手段强化对巴拿马的影响:

军事威慑:2025年1月,美国与巴拿马启动“巴拿马极限2025”联合军演,派遣战机和军舰进驻运河区,被解读为对巴拿马的“大棒政策”。

经济施压: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要求巴拿马削减中资影响力,而长和原计划向美资贝莱德财团出售港口的交易因中国反垄断审查暂缓后,美国转而通过审计手段施压巴拿马政府“接盘”。

巴拿马的立场则显得矛盾:一方面,其在主权问题上拒绝美国驻军要求;另一方面,退出“一带一路”合作、配合美方审计中资企业等行为,暴露了其在中美博弈中的摇摆。

中国的反制措施与全球布局

中国对此事的反应迅速且多维度:

法律手段: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2025年3月对长和出售港口的交易启动反垄断审查,直接导致交易暂缓。

外交表态:中国外交部多次谴责美国“经济霸凌”,强调反对“胁迫行为”,并呼吁维护公平营商环境。

战略替代方案:中国通过中欧班列、北极航道开发等多元化运输网络,降低对巴拿马运河的依赖。例如,北极航道可使亚欧航线缩短约30%,成本虽高但战略价值显著。

未来走向与地缘政治启示

目前,事件的发展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巴拿马法院裁决、中国反垄断审查结果及美巴军事合作深度1。可能的结局包括:

国际仲裁:若巴拿马政府败诉,需承担赔偿并面临与中国关系恶化的后果;

和解谈判:巴拿马撤回指控,长和继续运营港口,但双方信任受损。

此事件折射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小国家的困境——被迫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队。对美国而言,其“资本+军事”的传统干预模式正遭遇越来越多的抵制;而中国通过法律与经济手段维护利益的方式,则展现了新兴大国的外交韧性。

巴拿马港口争议不仅是商业纠纷,更是中美拉美博弈的缩影。尽管美国短期内可能通过施压取得局部优势,但中国通过多元化布局和规则制衡,正逐步构建更具弹性的全球供应链体系。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或将重塑国际社会对“大国影响力”的认知。

1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