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巴渝舞的神秘面纱:来自远古的历史渊源以及巴渝自身的独特

幾許舟行 2024-12-30 17:27:12

文|历史掌故王

编辑|历史掌故王

●○前言○●

借助民族史学、体育理论、体育史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原理,采用文献资料研究、背景分析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三峡地区的古代居民——巴人以及他们创造的巴渝舞的历史渊源和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巴渝舞起源于巴人在巴渝地区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战事中的经验。巴渝舞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起源于巴郡渝水流域。此舞是一种融合了武舞元素和集体性舞蹈的表现形式。

●○巴渝舞的产生○●

体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又是对现实生活提升、凝聚和集中表现的一种方式,因此,它具有更广泛的普适性和感染力。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巴渝舞的根源应当追溯至巴渝地区的古代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的创造。最早的巴族定居地位于今天的淮水流域,后来迁徙至山西南部与其他四个姓氏结盟,形成了巴族。

在商周时期南迁至今天的豫、陕、鄂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巴人辗转迁徙,最终定居在现今嘉陵江、乌江和长江流域。

虽然巴国在秦灭巴时期消亡,但巴人最终落户于这片地区。从巴渝地区古代居民的迁徙情况可以看出,巴人曾居住在商、周、秦、楚等强大部族的环境中,生存条件艰难。

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不仅从事农业、渔猎等生产活动,还必须团结各个氏族成员,形成一个整体,并且在面对战事时,他们会奋起抵御威胁,以保卫社稷和部落。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巴人必须保持动作整齐、步调一致。因此,他们聘请了巫师,组织和指挥部落成员进行歌唱和舞蹈表演。

在播种、渔猎、出征前,都会举行模拟演习。这种演习实际上是一种早期的体育与战斗相结合的舞蹈形式。这种原始舞蹈也就是最古老的巴渝舞。

因此,古代巴人在生产、生活和战争中,不仅满足了自身的基本需求和安全,同时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即巴渝舞。

在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巴渝舞的文献出现在《尚书·牧誓》中。文中提到:“逖矣,西土之人,……庸、蜀、羌、擎、微、卢、彭、濮,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牧誓》中描述了随武王伐纣的八个西南部族,虽然未明确提到巴族,但“彭、濮两族实为巴人”,因此可以推断牧野之会应当有巴人参加。

《牧誓》

在誓师大会上,巴人和其他部落成员持仗跳舞,这是“巴渝舞”在公开场合首次亮相,也是最早见于记录的巴渝舞。

另外,《史记·司马相如传》中提到《上林赋》中的“巴俞宋蔡,淮南干遮”这句话,其解释中引用了郭璞的语言,说“巴西阆中有渝水,僚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汉高募取以平三秦。后使乐府席之,因名巴渝舞。”

巴渝舞的乐舞形式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汉高祖刘邦称之为“武王伐纣之歌”。根据《尚书大传》的记载,当武王伐纣到达南郊并在那里停留宿夜时,士兵们都欢欣鼓舞,等待黎明的到来。另外,记录了这样的情景:“惟丙午,王逮师,前师乃鼓噪,师乃临,前者歌唱,后者跳舞。”

晋代的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提到:“阆中有渝水,蛮民常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

《华阳国志·巴志》

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在秦汉时代,人们称“巴俞之人”为“板循蛮”,因为他们善于使用板循这种工具而得名。这些板循蛮族是三峡地区的土著民族之一。

这些引用都是汉晋时期的文献记载,尽管详略略有不同,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它们说明在今天的三峡库区一带,曾经居住着一支少数民族,即板循蛮(也是巴人的一个支系),他们创造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起源于巴郡渝水流域,因此被称为巴渝舞。

●○巴渝舞的特点○●

古代汉族的传统舞蹈可以大致分为文舞和武舞两种,合称为"万舞"。如《诗·商颂·那》中提到:"庸鼓有绎,万舞有奕。"以及《鲁颂·晴》中的"万舞洋洋,孝孙育庆",这里的"万舞"包括了文舞和武舞。

在文舞中,舞者手持羽龠等舞具,如《诗·邶风·简兮》中描述的:"简兮,简兮!方将万舞……左手执龠,右手秉翟。" 龠是一种类似于笙簧的乐器,形状像竹,而翟是雉羽。

《毛诗》也提到:"以干、羽为万舞",其中干指的是盾牌。《方言》中扬雄提到:"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 干与戈一起被称为"于戈",与矛一起被称为"矛盾"。古代的万舞,有的舞者手持羽毛,有的手持盾牌,兼具文舞和武舞的元素。

《礼记·乐记》更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故钟、鼓、管、磬,羽、龠、干,戚,乐之器。" 又说:"钟、磐、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翟)以舞之。" 而《尚书·大禹谟》中也提到:"舞干羽于两阶。"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牧誓》所举的彭、濮两族实际上是巴人。他们在誓师大会上执仗而舞,高举戈,整齐排列盾牌,竖起矛,一同参加誓词宣誓的仪式。"

在汉代,巴渝舞被列入宫廷舞蹈,常在接待四夷使者时表演,同时也带有武功表演的意图。《汉书·西域传赞》中描述:"天子负黼依,袭翠被,凭玉几处其中,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汉书·西域传赞》

这里将巴渝舞与"都卢"和"角抵"之戏并列,表明它们之间性质相近,都是强身健体的舞蹈。

《晋书·乐志》则更详细地记载了巴渝舞从汉代到晋代的演变过程。其中提到:"汉高祖自蜀汉将定三秦,阆中范目率前人以从帝,为前锋,及定秦中,封目为阆中侯复人七姓。

其俗喜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后使乐人习之。阆中有渝水,因其所居,故名日'巴渝舞'。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总四篇。

魏初,乃使伍军谋祭酒王粲改创其辞,粲向巴俞帅李管种询歌曲意,试使歌,听之,以考校歌曲,而为之改为《矛渝新福歌曲》、《弩渝新福歌曲》、《安台新福歌曲》、《行辞新福歌曲》。《行辞》以述魏德。黄初三年,又改巴渝舞日'昭武舞'……及晋,又改为'昭武舞'日'宣武舞'。"

由此可知,巴渝舞具有专门的舞曲,其中的曲名如"矛"、"弩"等词与兵器相关。曹魏将其改为"昭武舞",晋又改为"宣武舞",而这两个名称都用于郊庙祭祀,旨在颂扬祖先的武功。这说明巴渝舞与战争武功密切相关,是古代的武舞。

"执仗而舞"这一舞蹈特点不仅在文献记载中有所提及,而且在考古资料中也有大量的证据,已经发现了大量的古汉巴人墓群。迄今为止,三峡库区的云阳、涪陵、中县、丰都、奉节、巫山等地初步确认有351处古墓群。

已经出土的秦汉巴式类兵器多达数百件,主要包括柳叶铜剑、铜镦、铜樽、胄顶、铜矛、铜戈、铜驽机、铜箭镞、铜戟、铜钺、髋剑等。

四川联合大学考古队在云阳李家坝遗址的2区进行了发掘,迄今已知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巴人墓葬群。在200多平方米的探方内,发现了20多座古代巴人土坑墓。

这些巴人墓主有男有女,但男性占多数,很可能是武士。在他们的墓坑旁边,放置了青铜武器,一般的配置包括肩矛或戈、腰剑或钺、髋箭、足釜等。

其中,有一位男子,很可能是地位较高的个体,他的墓坑里有多具头骨,有人可能是为了殉葬。他的殉葬品比其他人多,包括戈、矛、钺、剑、斧、陶瓷等,一应俱全。

●○结语○●

"巴渝舞"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充盈着时代气息和浓烈的民族特色。它以雄浑豪壮的气势展现了古代巴人的天性,表现出他们的勇敢、喜爱舞蹈、粗犷豪放的性格,以及骁勇善战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秦汉时期,巴渝舞广泛传扬于三峡地区各地。巴渝舞及其衍生形式在漫长的几千年历史中,凭借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已经成为巴渝文化的珍贵瑰宝。

●○参考文献○●

[1]库区千余珍贵文物重见天日[N],魏晓东,重庆日报。

[2]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的研究[J],杨爱华,李英,易定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 “湖北金石志”周楚重器铭文拾考[M],刘先枚,江汉考古。

[4]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展”在京受欢迎[N],杨勇,重庆日报。

[5]西南民族史研究[M],杨铭,重庆出版社。

0 阅读:0

幾許舟行

简介:娱乐无极限,搞笑不停歇!为你带来最热门的明星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