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可以抓取和移动虚拟对象,就像我们在手机上点击和拖动东西一样。
虽然一些公司正在开发大多数人称之为全息图的技术,但直到现在,还没有一家公司允许像科幻电影中那样直接操作。
纳瓦拉公立大学(Public University of Navarra)的研究人员声称,他们是第一个开发出全息图(官方名称为体显示技术)的人,用户可以直接用手操作。可能的操作包括抓取和拖动虚拟3D对象,类似于在2D智能手机屏幕上点击和拖动图标。这项技术可以在教室和博物馆等教育环境中得到实际应用。研究人员将在4月26日至5月1日在日本横滨举行的2025年计算系统人为因素会议上展示他们的工作。描述这一突破的研究现在发表在HAL上。
传统的体显示技术使用一种称为扩散器的快速振荡片。显示器在其振荡的不同点将图像投射到扩散器上,但它发生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的眼睛一次看到所有的投影,就像一个完整的体积。虽然这产生了可靠的3D图形,但它们不能直接操作。
“问题是,”研究人员在一份大学声明中解释说,“扩散器通常是刚性的,如果它在摆动时接触到我们的手,它可能会断裂或造成伤害。”
因此,传统的体显示技术通常在安全穹顶下展出,这意味着观众只能以间接的方式与3D图形互动。第一作者Elodie Bouzbib在一段视频中解释说,这些间接互动包括使用3D鼠标,指向穹顶,或者使用摄像机跟踪手部运动,并在虚拟化身中复制它们。
为了克服刚性扩散器的安全隐患,Bouzbib和她的同事们使用了弹性扩散器。正如一段大学视频中详述的那样,这种新颖的设计由多个并排排列的弹性条组成,当扩散器振荡时,用户可以通过将手指插入条带之间来与3D图形进行交互。由于弹性材料会使图像失真,研究小组必须实时调整图像。
研究人员在声明中解释说,有了这种方法,可能的操作包括“在食指和拇指之间抓住一个立方体来移动和旋转它,或者用食指和无名指在表面上模拟走路的腿”。如果有人试图用传统的固体扩散器来做这件事,他们可能会折断手指。
此外,研究人员指出:“拥有可以直接操作的三维图形在教育方面也有应用 —— 例如,可视化和组装发动机的部件。”“这些显示器在博物馆里特别有用,例如,游客可以简单地接近并与内容互动。”
换句话说,现实世界的全息甲板,就像《星际迷航》中描绘的那样,可能不会那么遥远。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