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东联作战科科长叛变,10万大军深陷绝境,陈光打响拉新战役

畅敏古今风云 2024-05-23 20:55:47

1946年5月19日,坚守四平的东北民主联军撤退,就在这时,东联作战科科长叛变。蒋军杜聿明抓住时机,对我军穷追猛打,并命令部队进驻拉法和新站,准备对我军的腹部来一重拳。东北民主联军面临的局势十分恶劣,连林总都有些无力回天。就在这关键时刻,陈光打响了拉新战役,一举逆转了战局,甚至影响到了整个东北战场的局势。那么,四平战役时蒋军有多么厉害?拉新战役是如何打响的?意义有多重大?

四平位于辽、内蒙、吉林三省交界处,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战略价值重大,是整个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无论谁得手,都能切断长春与沈阳之间的联系。

1946年5月中旬,为了夺回四平,蒋军将领杜聿明指挥孙立人的新一军、廖耀湘的新六军、陈明仁的七十一军,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对四平发起了猛攻。

第二次四平战役中的蒋军主力是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两支军队刚刚完成换装,是一个完整的美械军。况且这两支部队的指挥官孙立人和廖耀湘,也不是泛泛之辈,都是抗日名将,敌人实力强大。

反观我军这边,此时的东北民主联军主体,还都是从各个解放区抽调过来的部队,未完成整训,指挥架构也比较混乱。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此时的东北民主联军远不是蒋军的对手。

更重要的是,我军最擅长的本是运动战和野战,现在以劣势的兵力固守一座并不好守的孤城,那么蒋军就可以充分地发挥其火力优势,使得我军伤亡惨重。

鉴于这些原因,东北民主联军的司令员林总,连续发了数封电报,请求放弃四平。

但是这个时候也是国共双方谈判的关键时期,如果东联主动放弃四平,那么我党在政治上将会极为被动,因此,伟人罕见地拒绝了林总的提议,要求东联必须守住四平。

可蒋军方面集结的兵力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为了避免全军陷入更大的风险,林总一面请示,一面果断于5月17日下令撤退。

到了19日凌晨,坚守四平的东北民主联军和指挥机关全部撤退,并往松花江一带转移。

四平失守以后,紧接着就是长春告急,这是当时我党手里为数不多掌握的大城市。林总在部队撤出四平以后,立刻就在公主岭、长春一带组织防线,以防范杜聿明下一步的行动。

杜聿明在命令部队追击的时候,再三强调小心谨慎,这给了林总充分组织部队构筑防线的机会。

但是接下来的一个突变,却让形势瞬间变得糟糕起来,这个变故就是王继芳的叛变。

王继芳本是著名的红小鬼,15岁时就随着红军进行长征。长征胜利后,王继芳一直留在延安学习,直到林总进入东北,他才被调到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的作战科科长。

此时的王继芳却觉得,四平失守之后,整个东北战场的大局已定,我军必败无疑。出于对前途的考量,王继芳最终决定叛变投敌。

他叛变后,杜聿明立刻在第一时间将他召集到身边,通过对王继芳的询问以及蒋军飞机的侦察,杜聿明判断出东联的部队已经损失过半。于是,一向用兵稳重的杜聿明,立刻给廖耀湘和孙立人下令,大胆进攻,不要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王继芳的叛变,使得我军在公主岭一线的兵力部署全部泄露给了蒋军,无奈之下,林总只能率部一退再退。此时,东联的士气降到了最低点,队伍里每天都有逃兵,剩下的人虽然信仰比较坚定,但是他们对战局的看法也很悲观。

6月初,杜聿明命令71军下辖的80、80、263团进驻拉法和新站。拉法和新站是长图线(长春至图们)和拉滨线(拉法至哈尔滨)的交通枢纽,战略价值十分重要,如果长期被蒋军占领,将会对我军的腹部构成重要威胁。

可是此时的林总还深陷在正面战场,无法抽身。就在这关键时刻,长久赋闲的陈光终于站了出来。那么,陈光为何在东北呢?

自1938年林总受伤以后,115师实际的指挥工作就是由陈光接任的。陈光是我党内难得一见的猛将,其军事天赋极高,起点也不低,但他却因为后来一系列的变故而导致被冷落。在山东抗日期间,陈光率部多次与日军作战,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是在1943年,中央却将陈光从山东调回了延安,还对他给予了批评。这一切的缘由,就是因为陈光为人脾气暴躁且居功自傲,不仅与战友难以相处,有时就连中央都难以管到。1945年10月,在参加完中共七大以后,前115师代理师长陈光奉命前往东北,并任东满军区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虽然陈光身居军区副司令员职位,可在林总率部进入东北之后,东北民主联军的指挥权主要是由林总负责,陈光也只能靠边站。

拉法和新站位于东满军区的辖区之内,理论上,陈光完全可以指挥部队进攻这两个地方,但是林总又和陈光素来不和,他不愿意给陈光下达命令,陈光自然也没有调动部队的权力。恰巧东连目前位于拉法和新站附近的部队,是东联一师和二师,这两个师的师长分别是梁兴初和罗华生,两人都是陈光的老部下,因此陈光在没有等到林总命令的前提下,就直接去了前线指挥部。

梁兴初和罗华生一看来人是陈光,也甘愿听其指挥,拉新战役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一到前线,陈光先是集中部队对拉法展开了猛攻,战斗时间定在夜里,而拉法的蒋军又不多,因此在第二天天亮的时候,拉法就被我军拿下。

新站的地势是南低北高,易于防守,而新站的蒋军部队也比拉法的守军要多出3倍有余,实在不是一个好啃的骨头。梁兴初亲率一师对新站进行猛攻,战斗打了5个多小时,也没能拿下新站。此时杜聿明有所警觉,他开始命令空军对拉法新站附近的我军进行轰炸,并让其他部队迅速朝这两个地区驰援。

战斗打到这个时候,梁兴初已经生出了退意,万一新站久攻不下,他的一师将有被敌人包围的风险。

在综合分析了战场态势后,陈光得出了一条结论:由于此前我军撤退得太快,目前松花江地区的敌人大多四处追击,部队早已分散。杜聿明想让这些部队集合并且驰援拉新地区,没有两天以上的时间做不到,所以留给东联一师进攻新站的时间至少还有两天。

确立了梁兴初坚定进攻的信心之后,陈光紧接着就来到了新站前线的二团指挥所。

陈光从望远镜里看到,新站南面的蒋军防守明显比较吃力,于是他立刻调整部队的进攻方向,让二团的团长江永辉带领5个连进攻新站南线。

陈光的阵前调整果然奏效,当江永辉带着5个连的生力军加入战场时,南线没有支撑几个小时便迅速告破,到6月10号上午,我军终于攻下新站,并且全歼新站守军。

攻下新站后,陈光指挥部队打扫战场,并将敌人的守将、蒋军263团团长韦耀东的尸体装入棺材,给杜明送了过去。收到韦耀东棺材的杜聿明大为震惊,本来一路溃败的东北民主联军,忽然之间就恢复了战斗力,竟然能打赢拉法新站这两场硬仗。

拉新战役的失利后,杜聿明不得不下令给前线的孙立人和廖耀湘,让他们暂停追击,并将分散的部队重新集结起来。但是在孙立人和陈明仁的眼中,这条命令却有些不合时宜。

早在第二次四平战役结束后,孙立人就曾建议杜聿明休整一下部队,因为参与四平战役的新一和新六军的伤亡都太大了。可是杜聿明不愿意错过战机,压着孙立人的建议,继续命令部队追击。他们内部本就矛盾重重,陈明仁、孙立人、廖耀湘三人互不隶属,彼此之间也有间隙,这也是蒋军追击部队太过分散的原因。

在局面优势的时候,这些矛盾尚可以调和,可一旦情况危急,蒋军各部之间无论如何,都做不到东北民主联军那样团结合作。

以陈光为例,即便他和林总不和,可是在拉新战役期间,林总仍是命令部队全力阻击敌人,以便陈光可以集中兵力进攻新站。

在《第四野战军战史》一书中,我党是这么评价拉新战役的:此战狠狠地打击了蒋军的嚣张气焰,保障了拉滨线交通顺畅,避免了我东满根据地被分割包围的危险,并鼓舞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士气,消除了部分干部和战士对未来悲观的情绪。

虽然拉新战役的规模并不算大,双方投入的兵力也就只有2万人左右,但是这场战役的战略意义却无比重要,此战一举扭转了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的败局,使得我军得以立足脚跟。

如果要论功行赏的话,陈光是当之无愧的首功,这场战役也成功使他从一个军区副司令的闲职,到后来成为一线纵队的司令员,继续在战场上发光发热。

2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