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年,有一个人来击登闻鼓,一顿击鼓后,他自绝于登闻鼓下。这事让朱元璋大惊,后来才知道,他是龙阳典使青文胜。
这是《明史》中记载的一个故事,青文胜本是龙阳典使,官员中的低层,龙阳濒临洞庭湖,常常遭受到水患,当地的百姓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流离失所,过不下去的百姓就踏上逃亡之路,远离故土,加上过重的赋税,人民苦不堪言。
青文胜作为典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上疏为民请命,第一次没有回应,他没有办法,于是又上疏,仍然是没有回应。
这一天,青文胜长叹了一口气,想到自己上疏没有回应,有种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感觉,他说:“我有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
他虽然是低层官员,但是责任心却比很多官员都强,他是真正地为当地百姓着想。
一个低层官员,上疏得不到回应,无法让自己辖区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他能做什么呢?
他没有这么大的权力,他只有一条生命。
于是,这天,他又带着自己的奏疏,来到了登闻鼓面前,替百姓击鼓,用生命来为百姓做了最后一次事情。
登闻鼓自魏晋开始就有,宋朝时期击登闻鼓的条件放宽,普通民众如果有冤情,可以击鼓,宋朝以后击登闻鼓的条件逐渐苛刻,尤其是清朝时期最为苛刻。
明朝的登闻鼓是朱元璋专门设置的,有专人看管,如果有人击鼓,官员不得阻拦,可想而知,一旦来击鼓,都是大事。而且击鼓后,皇帝会受理,虽然后来逐渐流于表面,但是朱元璋时期,还是很重视击登闻鼓。尤其是击鼓的人,还自杀了。这是以死明志,那得是多大的冤情。
当朱元璋听说这事后,非常震惊。他仔细审查,看完奏折后,怜悯青文胜用生命为百姓争取好的生活,于是诏宽龙阳租24000余石,这成为定额。当地人没有忘记这个为民请命的典使,他们为他建立了祠堂。
这样的小人物,如果不是《明史》记载,可能几百年后,我们都不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他为民请命,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看习惯了史书上的恢弘庞大,当去读这些小人物的故事的时候,更为感动。历史上的这些人,他们不为留名。这些小人物,其实很难能直接上疏到帝王面前,层层关卡,他们可以上疏给自己的上级,但是自己的上级会不会上疏,这不是这些小人物能决定的。
当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这些小人物,只能用自己的生命,来引起帝王的注意。青文胜为民请命,留名明史。
史料参考:《明史》
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