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2卷 肃宗明皇帝下
太宁二年(甲申,公元三二四年)
本文重点:
我们常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剧情:剧中人往往因为自己的意见得不到采纳,就扬长而去,甚至不惜友情决裂,这种剧情常常出现在武侠剧中。小的时候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偏激,不就是没有采纳你的意见吗,何必如此绝情?
现在才明白其中的底层逻辑,如果双方意见不和,还要在一起的话,可能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争斗,所以,离开反倒是对朋友更好的爱护。

原文:沈充帅众万馀人与王含军合,司马顾飏说充曰:“今举大事,而天子已扼其咽喉,锋摧气沮,相持日久,必致祸败。今若决破栅塘,因湖水以灌京邑,乘水势,纵舟师以攻之,此上策也;藉初至之锐,并东、西军之力,十道俱进,众寡过倍,理必摧陷,中策也;转祸为福,召钱凤计事,因斩之以降,下策也。”充皆不能用,飏逃归于吴。
人无完人,从成功学的角度,沈充是个好人,不是一般人,但是忠心过度,可谓是愚忠之人。
为什么这么说?
从成事学的角度,从成功学的角度。他的司马顾飏提出的上中下三策,可操作性,实用性都非常强,任取其一,沈充都将不再是沈充!但是他都没有采用,反倒是完全听命于王含,此举虽展示了自己的忠心,但是没能从实际上为王含,为王敦带来成功,所以我们说他对王敦是愚忠!

顾飏首先从大局的角度,做出了一个符合实际的判断,那就是王敦必败,朝廷必胜!这一点他和郗鉴的看法出奇的一致,不是他们很神,而是他们都透过迷雾看到了事态的本质,那就王敦集团的大势已去。
“今举大事,而天子已扼其咽喉,锋摧气沮,相持日久,必致祸败。”
直白点说,就是此时,天助朝廷不助王敦。
基于这个宏观的判断和分析!所以顾飏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第一、发挥己方长于水战的优势,扬长避短,用水战,凭借水势,胜算更大。目的是速战!局势越拖对王敦集团越不利。
“今若决破栅塘,因湖水以灌京邑,乘水势,纵舟师以攻之,此上策也。”
第二、我们与王含合兵一处,趁着士气正旺之时,利用人多势众的优势,数道并进,迅猛攻城,让朝廷防得了东门防不了西门,如此必胜。目的让然是速战!局势越拖对朝廷越有利,但是对己方越不利!
“藉初至之锐,并东、西军之力,十道俱进,众寡过倍,理必摧陷,中策也”
第三、如果上中两策都不行,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杀了钱凤,投降朝廷,自己高官厚禄,将士们也都能得到点封赏,何乐而不为呢?何必要为王敦殉葬呢!
“转祸为福,召钱凤计事,因斩之以降,下策也。”
站在我们读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其实顾飏的下策乃是上策,但是顾飏说这是下策,估计也是因为他知道沈充对王敦的忠诚,基于一定要效忠王敦的角度考虑,所以顾飏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顾飏上中下三策已毕,但是沈充都没有听从,此时顾飏就不能再留在沈充身边了。他提出的下策,如果走漏风声,那就可被钱凤视为反叛,杀了他是必然的选择!所以顾飏不能不走,如果他不走,那就成了和沈充一样的人,愚忠!
我们常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剧情:剧中人往往因为自己的意见得不到采纳,就扬长而去,甚至不惜友情决裂,这种剧情常常出现在武侠剧中。小的时候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偏激,不就是没有采纳你的意见吗,何必如此绝情?
现在才明白其中的底层逻辑,如果双方意见不和,还要在一起的话,可能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争斗,所以,离开反倒是对朋友更好的爱护。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历史的当事人都不是傻子,不存在你这种无能的揣度!相反,顾飏的所为,更可能是一种形式上的退身之策,所谓正确的废话!因为,不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