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建房的问题上,我和父亲的意见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他坚持认为农村是我们的根,也是我最后的避风港,就算卖掉城里的一套房子,也要回去盖一座养老房。
然而,我实在无法理解他的想法。
我觉得农村离我工作的地方太远,上班通勤不方便,也不利于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现在农村哪里还有年轻人,都成了空巢了。
但是父亲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必须回去建。我是真的说服不了他了。
我想请大家帮我分析一下,我觉得我读书并没有读糊涂,但我觉得我父亲可能年纪大了,有些事情无法看清。请大家看看,是不是我对他的理解有误?
我家位于北方沿海小丘陵地区,交通十分便利,靠近国道。我可以直接骑车通过村村通水泥路到达家门口,距离县城也不远,骑电车不超过20分钟就能到达。
然而,目前我并不在家乡居住或工作。在这个村庄,所有的居民都共享着同一个姓氏,这背后据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他们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每个家庭都珍藏着一份宗谱,这份宗谱不仅代表着他们的身份,更是他们世代友好、和谐共处的见证。这里的民风淳朴,风俗习惯一致,人们彼此间的情感纽带紧密相连。我父亲总是说,人到老年,更应该和这些同宗同姓的亲人生活在一起。虽然现在各家各户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但毕竟我们都是一家人。
我的老家有四间历史悠久、由爷爷奶奶传承下来的红砖大瓦房。
它们见证了父亲结婚的时刻,也陪伴我走过了许多岁月。如今,这些房子依然坚固如初,展示了岁月的痕迹和家族的历史。老宅的前院种植了几棵果树,地面经过水泥浇灌,方便车辆停放。旁边还有一个充满生机的菜园,里面种着桃树、杏树等。每当春天来临,门前一片生机盎然,繁花似锦,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自从奶奶去世后,父亲便一直留在老家,不再愿意到城里与我们团聚。他经常独自坐在院子里,一边品着茶,一边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回味着过去几十年的纯真回忆。
在往昔的记忆里,父亲曾深深地思考过生与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认知与领悟。他坚定地认为,农村才是他心灵的归宿,那里才是他真正的根,是他年老时应该回归的地方。这种信念如同磐石般坚定,任凭时光流转,始终不变。
父亲多次提及,在城市生活需要支付许多额外费用,比如停车费、水费和物业费。他担心背负房贷的人可能无法按时偿还,以至于失去他们的房子。他觉得,如果有那些首付款,我们完全可以在农村翻新一栋新房子。
经过充分的考虑,我还是宛然决绝了父亲的要求。虽然生活要理性,但是也要与时俱进。
然而,农村的房子与商品房不同,其流动性受限,无法进行买卖。如果你在农村建造了一座小洋楼并希望在未来出售,可能会面临难以找到买家的困境。由于农村地区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房子,想要出租也找不到需求。
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一生都顺风顺水。
当突遇急事或生病需要用钱时,城里的房子可以变卖来应急。然而,农村的楼房却无法像城市房产那样买卖,它只是一堆建筑材料,无法轻易变现。
城市充满繁华与便利,让人享受丰富的生活。所以我不相信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会有很多人老了就回农村养老!
第一、如果一个人习惯了城市的繁华生活,往往就不愿再回到农村。相比之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人员流失日益严重。
第二、对于小孩的教育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你打算带孩子回农村,那么需要考虑附近是否有合适的学校,学校的师资力量如何。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第三、考虑回到农村养老时,医疗条件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医疗设施和条件往往较为落后,甚至可能只有一些基本的医疗服务。这使得生病后前往医院变得不太方便,可能会耽误治疗时间。因此,在选择回农村养老之前,必须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虽然农村的环境优美,空气新鲜,自己种植蔬菜,但是这并不能满足生活的全部需求。我们现在的生活需要考虑更多,包括孩子的教育、医疗保障、娱乐活动等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城里打拼的人,辛辛苦苦攒下了一些积蓄,你会选择在城市里购买房屋,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家。
与回农村生活相比,城市有着更多的教育资源、更好的职业机会和更丰富的生活方式。让孩子在城市出生和长大,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教育和文化资源,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更为有利。因此,理智的选择是在城市里安家落户,让孩子在这里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回乡建房是个重大决策,应三思而后行,以免将来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