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览会上,美国DZYNE科技公司推出的“无人机克星”(Dronebuster)单兵可穿戴反小型无人机系统套件吸引了众多目光。这款系统的出现,为应对日益复杂的无人机威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反无人机作战的深入思考。
“无人机克星”(Dronebuster)单兵可穿戴反小型无人机系统一、“无人机克星”:单兵反无人机的新利器
“无人机克星”检测、跟踪、识别、压制套件是一种便携式电子攻击解决方案,总重约4千克,对于单兵作战而言,具备出色的便携性,不会过多增加士兵负担,使其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灵活行动。该套件主要由一把电磁干扰枪及战术背包组成。战术背包功能强大,内部集成了LCD显示屏、全向天线以及外设接口。LCD显示屏可实时呈现无人机的相关信息,帮助操作人员快速了解战场态势;全向天线则赋予了系统全向信号能力,确保在各个方向上都能有效工作,不会出现信号死角;外设接口可根据实际作战需求连接更多设备,增强系统功能。其有效作战半径达到7千米,这一数据相当可观。在该范围内,“无人机克星”能够对敌方小型无人机进行高效的检测、跟踪、识别与压制。无论是在开阔的平原地区,还是地形复杂的山地、丛林,都能为作战人员提供可靠的反无人机防护。并且,该套件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可在行进中使用。在动态的战场环境中,作战人员无需停下脚步即可准确识别、定位与干扰对手军用无人机,大大提升了作战的灵活性和及时性,使士兵在面对无人机威胁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此外,“无人机克星” 还拥有一个重要的功能 —— 定期更新无人机特征数据库。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无人机不断涌现,其性能和特点也各不相同。通过定期更新数据库,该套件能够及时掌握新型无人机的特征信息,从而有效应对战场出现的新型无人机威胁,始终保持对各类无人机的强大反制能力。
“无人机克星”(Dronebuster)单兵可穿戴反小型无人机系统二、百花齐放:先进反无人机技术的主要手段
(一)电子干扰:阻断无人机通信链路电子干扰技术是反无人机作战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主要针对无人机依靠射频信号进行通信和控制的特性。通过发射强大的电磁干扰信号,覆盖无人机接收和发送信号的频段,使其与操控者之间的通信链路中断,从而导致无人机失去控制。澳大利亚Drone Shield公司生产的DroneGun Tactical便是一款典型的电子干扰反无人机装备。它是一款便携式步枪形设备,通过发射定向射频(RF)和GPS信号来工作,有效地干扰无人机的控制和导航系统,可同时对多架无人机进行干扰。操作人员可根据目标无人机的型号和通信频段,灵活调整干扰参数,精准阻断无人机与遥控器或地面控制站之间的联系,迫使无人机悬停、返航或降落。这种电子干扰设备具有机动性强、部署速度快的特点,适用于应对临时出现的无人机威胁,可在短时间内构建起一道电磁防护屏障。(二)物理摧毁:直接打击消灭目标物理摧毁手段旨在通过直接的物理攻击,破坏无人机的机体结构或关键部件,使其丧失飞行能力。这类手段主要包括使用高射炮、导弹以及激光武器等。俄罗斯的“铠甲-S1”弹炮合一防空系统在反无人机作战中表现出色。它集成了两门30毫米自动炮和12枚地空导弹,具备对低空目标的快速探测和跟踪能力。当发现无人机目标后,系统可根据目标的距离、速度和威胁程度,自动选择高射炮或导弹进行攻击。高射炮凭借密集的火力形成弹幕,对近距离无人机进行拦截;导弹则用于打击远距离或高速飞行的无人机。“铠甲-S1”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反应速度快,能够有效应对大规模无人机集群的攻击。激光武器近年来也成为反无人机的重要力量。以美国的“雅典娜”激光武器系统为例,它利用高能激光束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在极短时间内使无人机的关键部件如发动机、传感器等过热烧毁,从而摧毁目标。激光武器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可连续射击等优点,只要能源供应充足,就能够对多批次无人机进行持续打击,且不受电磁干扰影响,特别适合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三)网络攻击:从内部瓦解无人机系统随着无人机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攻击成为一种新兴且有效的反无人机手段。攻击者通过入侵无人机的控制系统或通信网络,获取控制权、篡改飞行指令或植入恶意软件,从内部破坏无人机的正常运行。以色列的“无人机卫士”系统在网络攻击方面独具特色。它能够利用先进的算法和技术,对无人机的通信协议进行分析和破解,进而伪装成无人机的合法控制端,向无人机发送虚假指令。例如,使其改变飞行路线、降落或执行其他异常操作。这种网络攻击手段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就能使无人机失去作战能力,且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物理破坏,尤其适用于在敏感区域或对附带损伤要求严格的场景中使用。(四)声学干扰:利用声波干扰飞行声学干扰技术是利用特定频率和强度的声波,对无人机的飞行稳定性产生干扰。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其飞行控制系统对机身的振动和姿态变化非常敏感。通过发射高强度的声波,可使无人机的机身产生共振,干扰其传感器的正常工作,破坏飞行姿态的平衡,导致无人机失控。英国研发的一款声学反无人机设备,能够发射频率在20-20000赫兹之间可调节的声波。操作人员可根据目标无人机的类型和飞行高度,调整声波频率,使其对无人机产生最大干扰效果。这种声学干扰手段相对环保,不会对周围电子设备产生电磁干扰,且作用范围相对集中,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非目标区域造成影响,适用于在人员密集场所或对电磁环境要求较高的区域进行反无人机作战。(五)捕获回收:实现无人机“无害化”捕获回收技术是通过特殊装置将无人机捕获并带回,以便进行后续分析或利用,同时避免其造成危害。此类技术通常采用网捕、绳套等方式。美国的“郊狼”反无人机系统采用发射网的方式捕获无人机。该系统配备了专门的发射装置,当发现目标无人机后,可向其发射一张带有降落伞的捕捉网。捕捉网在接触无人机后,能够迅速将其包裹并通过降落伞使其安全降落。这种捕获回收方式不仅可以避免无人机坠毁造成的附带损伤,还能获取敌方无人机的实体,为情报分析和技术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敌方无人机的技术特点和作战意图。
“无人机克星”(Dronebuster)单兵可穿戴反小型无人机系统三、未来展望:反无人机作战的发展趋势
(一)技术融合:构建全方位反制体系未来的反无人机作战将不再依赖单一的技术手段,而是多种技术的深度融合。例如,将射频干扰技术与激光武器相结合,先利用射频干扰使无人机的飞行姿态受到影响或迫使其降低高度,然后再使用激光武器进行精准摧毁。同时,雷达、光电传感器、声学传感器等多种探测手段也将相互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探测网络,提高对无人机的探测精度和范围,弥补单一探测手段的不足。通过技术融合,构建起一个更加完善、高效的反无人机体系,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无人机威胁。(二)智能化:自主决策与快速响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将成为反无人机作战的重要发展趋势。未来的反无人机系统将具备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能够根据战场环境和无人机的行为特征,自动判断威胁程度,并迅速制定出最佳的反制策略。例如,通过对大量无人机飞行数据的分析,系统可以识别出不同类型无人机的飞行模式和攻击意图,提前做出预判并采取相应措施。智能化的反无人机系统还能够实现快速响应,在无人机来袭的瞬间就能做出反应,大大提高作战效率,减少无人机造成的损失。(三)体系化:融入整体作战体系反无人机作战将不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逐渐融入到整个作战体系当中。未来,反无人机系统将与防空系统、电子战系统、情报侦察系统等实现互联互通,共享信息资源。例如,防空系统发现无人机目标后,可立即将目标信息传递给反无人机系统,同时电子战系统对无人机实施干扰,为反无人机系统创造有利的作战条件。反无人机系统在完成任务后,也能将作战结果反馈给其他系统,为整体作战决策提供依据。通过体系化作战,能够充分发挥各系统的优势,形成强大的作战合力,全面提升军队应对无人机威胁的能力,确保在未来战争中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