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6日,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溜溜果园”)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中信证券和国元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事实上,早在2019年6月份,溜溜果园就已提交了在深交所上市的申请,却于半年后“为应对当时的市场环境”撤回A股上市申请。如今溜溜果园“梅”开二度冲击IPO,此次IPO征途能否“梅”梦成真?
产品结构单一 梅干零食贡献超六成营收溜溜果园是一家专注于特色果类休闲食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其核心产品为以青梅为代表的梅类休闲食品。公司前身为安徽溜溜果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由创始人杨帆于1999年创立。2013年,公司邀请知名演员杨幂担任品牌代言人,凭借“你没事吧,没事就吃溜溜梅”广告语让溜溜果园迅速出圈。

超市货架上的溜溜梅
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溜溜果园的营收分别为11.74亿元、13.22亿元和16.16亿元;同期的毛利分别为4.53亿元、5.30亿元和5.83亿元;同期的净利润则为分别0.68亿元、0.99亿元和1.48亿元。
然而,在营收持续增长的同时,核心产品毛利率却呈现持续下滑态势。梅干零食类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39.6%下降到了2024年的32.1%,西梅产品类的毛利率也从2022年的36.7%下降到了2024年的32.4%。
深入分析成本结构发现,原材料成本的攀升是毛利率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司生产所需原材料包括梅子、西梅、新鲜水果及蒟蒻等,2022至2024年间,其原材料成本分别达到人民币4.89亿元、5.76亿元及7.71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41.7%、43.5%及47.7%。若其无法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采购充足的必要原材料,公司的生产效率及利润率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另外,公司主要原材料为以青梅为代表的特色水果,其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2017年就曾因花期出现不良气候因素导致青梅果大量减产,其收购单价较2016年大幅上涨,导致当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大幅下降。
2019年的招股书显示,溜溜果园以梅类产品为主导,青梅等梅类产品合计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均超过85%。其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已为公司带来了明显的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单一的产品结构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目前,溜溜果园已推出梅干零食、西梅产品及梅冻三大主要产品以及梅精软糖及梅茶茶汤等其他梅产品。其中,梅干零食为公司营收主力,2024年全年收入9.74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60.3%;梅冻为第二大收入来源,2024年收入为4.1亿元,占总收入比例25.4%。此外,西梅产品同期收入为2.24亿元,占总收入比例13.8%。虽然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梅类产品仍贡献了绝大部分收入。

按产品划分的收入
面对上述挑战,溜溜果园表示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扩大梅干零食、梅冻及产品配料的产能;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销售网络并开拓国际市场;招聘研发人员并推进研发计划;以及用作运营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前有老牌企业围堵 后有零食巨头追击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果类零食行业的零售额从2020年的378亿元以8.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24年的520亿元,并预计将以8.6%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29年进一步增至780亿元。在这一蓬勃发展的市场环境下,溜溜果园作为特色果类休闲食品生产企业面临着双重竞争压力。
一方面,在综合性休闲食品领域,以三只松鼠、来伊份、盐津铺子为代表的上市企业凭借其全品类布局,通过渠道下沉和产品多元化策略不断蚕食细分市场份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三只松鼠与溜溜果园同处安徽芜湖,这种地域上的重合使得双方在人才资源、渠道资源等方面可能存在更为直接的竞争关系,这种同城竞争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溜溜果园的市场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在专注特色果类休闲食品生产领域,杭州超达食品有限公司、广东同享食品有限公司等专业厂商凭借对单一品类的深耕,已经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超达食品旗下有“雪海梅乡”“伟仕超达”“蜜思优”“果之恋”四大品牌,其产品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同享食品旗下有“同享九制杨梅”“同享加应子”“同享皇家黄梅”“同享九制梅肉”等明星产品,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当前休闲食品市场竞争已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品质与品牌的双重较量,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严苛。截至4月18日,黑猫投诉平台累计收录关于“溜溜梅”产品的投诉已超400条,主要反映产品保质期内霉变、包装内含异物以及产品售后等问题。时隔六年再次冲击IPO的溜溜果园能否“梅”事一身轻,终需市场给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