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34年就这样过去了,但切尔诺贝利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依然像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据说当年爆炸后,1500名飞行员赴死,甚至死前还要喝1500毫升的酒,这是为什么?

1986年4月26日凌晨,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里,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划破了夜空。四号反应堆那重达数千吨的混凝土顶盖瞬间消失无踪,事故发生后,现场一片混乱。
最初电站的负责人可能出于侥幸,或者是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拿着一个最大只能测到3.6伦琴的探测仪,安抚惊慌失措的工作人员,嘴里说着没事。
可实际上,正常人体能承受的辐射上限大约是0.1伦琴,而爆炸后的反应堆周围,辐射值已经飙升到了上万伦琴,那是一个足以瞬间致命的恐怖数字。为了控制事态,最初上报的说法轻描淡写,只说是反应堆发生火灾,但是核辐射不会管人类如何粉饰太平,它无声无息地蔓延开来。

直到第二天,远在一千多公里外的瑞典,一家核电站的工人在进行例行检查时,惊讶地发现自己身上的辐射剂量监测仪读数异常。他们仔细检查了自己的核电站,确认没有发生泄漏后,立刻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东方。
通过外交渠道的提醒,一路辗转传到莫斯科时,距离切尔诺贝利的爆炸,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当苏联高层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他们迅速行动起来,一切能用的交通工具都被调动起来,紧急疏散核电站附近的居民。
同时一项几乎等同于自杀式袭击的任务开始了,派遣直升机飞往爆炸的四号反应堆上空,投放沙子、铅块和硼,覆盖裸露的堆芯,阻止辐射进一步扩散。
参加这项任务的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多达1500多人,他们都清楚每一次飞临反应堆上空,都意味着接受巨量的辐射,这是一张几乎没有回头路的单程票。据说在登机执行任务前,他们喝了1500毫升的酒,那场景说是壮行,不如说是一种悲壮的告别。

那么这场灾难是怎么发生的?表面上看,它源于一项安全性测试,简单来说,测试需要反应堆的功率从正常的三千兆瓦大幅降低到七百兆瓦左右。
但就是这个看似常规的操作,却因为一连串的问题和决策失误,最终酿成了大祸,测试当天,反应堆在功率降到大约一半时,没有按计划立刻开始测试。
因为基辅的电网调度员打来电话,要求电站先保持这个功率运行一段时间,原因竟然是乌克兰另一座核电站的机组临时停机了,需要切尔诺贝利顶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当天的电力供应,于是反应堆在较低功率下运行了近18个小时,这为后续的问题埋下了伏笔。
当测试终于开始时,反应堆功率突然从520兆瓦暴跌至30兆瓦,几乎要熄火了,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在低功率状态下运行太久,引发了一种叫作氙中毒的现象。
为了救活反应堆,完成测试,操作人员开始疯狂地拔出反应堆内的控制棒,这控制棒本是用来给反应堆踩刹车的,一共有211根,插得越深,反应速度越慢。

按照安全规定,当大量控制棒被插入时,反应堆会变得不稳定,应该立即停机,但当时大家心急火燎地想完成测试,生怕耽误了会受罚。没人敢按下那个停止按钮,为了提升功率,他们拔出了大部分控制棒,等功率上来了,又插回去,功率低了就再拔出来,如此反复折腾。
更要命的是,这种反应堆的控制棒设计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它的主要吸收中子部分在中间,而顶端却是石墨做的,石墨反而会稍微加速反应。再加上反应堆内温度反复变化,导致插入控制棒的管道有些变形,结果当操作员紧急插入控制棒急刹车时,棒子插到大约三分之一就被卡住了。
真正起减速作用的碳化硼部分根本没能进入核心区域,反倒是顶端的石墨先进入,功率瞬间失控飙升,最终导致了蒸汽爆炸和氢气爆炸。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技术灾难就此诞生,追根溯源,一个电网调度员就能左右核电站的运行,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这背后是当时苏联整个社会的大背景。

80年代的苏联经济增长放缓,内外交困,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还要和美国搞军备竞赛。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莫斯科把宝押在了科技革命上,核能发电被认为是重中之重,戈尔巴乔夫计划核电发电量提升2.5倍,总理雷日科夫更是下了死命令、
今后任何电力中断都不可以,于是大干快上成了主旋律,核电站建设工期从七年压缩到五年,偷工减料在所难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建设中就存在硬件设备质量问题、水泥板尺寸不对等情况。
更关键的是,为了赶进度、省成本,苏联大部分同类型的反应堆都取消了反应堆外部的混凝土安全壳,这本是防止核泄漏最重要的一道屏障。
早在1975年彼得格勒核电站就发生过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故,但为了维护核工业安全神话,事故真相被掩盖了,这一切都为1986年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直接死亡人数其实并不算特别高,最初爆炸中只有两位技术人员当场死亡,后续参与救援而死于急性辐射病的人员也不到一百人。
但它的可怕之处在于长期的、深远的影响,经济上重创,处理事故、清理污染、建设石棺、赔偿和安置灾民,这一切都耗费了苏联天文数字般的资金。对于本就步履维艰的苏联经济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的发展轨迹。
还有苏联政府初期掩盖真相的行为,不仅让本国民众失望,也在国际上声誉扫地,尤其是对乌克兰人而言,莫斯科的操作更是伤透了心。
先是隐瞒了反应堆的技术缺陷,事故后又不及时撤离民众,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一切安好,莫斯科强迫基辅在事故后不久的五一节举行盛大游行。

当时基辅市内的辐射值已经远超安全标准,但据时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的夫人回忆,戈尔巴乔夫威胁说,如果取消游行,就要把她丈夫开除党籍。最终乌克兰的领导人只能带着家人,和数千民众一起,在弥漫着辐射尘埃的城市里进行了一场死亡游行。
这件事彻底摧毁了乌克兰人对莫斯科的信任,各种民间组织,如绿色世界和鲁赫运动应运而生。最初以环保为名,后来逐渐演变成推动乌克兰独立的重要政治力量,可以说切尔诺贝利事故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乌克兰的民族情绪,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
环境和社会的创伤更是不可忽视,事故导致大片土地受到严重核污染,至今仍是隔离区。无数居民被迫离开家园,许多人遭受了长期的健康困扰,癌症发病率升高,还有那些出生时就带有辐射印记的畸形儿。

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或许会随着时间慢慢衰减,但它留下的历史教训却不应该被遗忘。
信源34年过去了,我们仍未走出切尔诺贝利的阴影 澎湃新闻 2020-08-25

切尔诺贝利又炸了?一本书读懂“安全壳”的建造与悲鸣 钱江晚报
2025-0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