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瓷塑艺术作品,分析各个时期的不同之处

青梅论全球事 2023-10-12 05:04:04
在阅读文章之前,麻烦观众老爷们点点“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觉,谢谢您的支持。

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前言

陶瓷塑像是一种造型,它是由陶瓷粘土作为原材料,经过雕刻和高温工艺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其创造离不开雕刻技巧,更离不开对“火候”的精准把握,堪称中国雕塑史上的一枝奇葩。

瓷塑是我国雕刻的一个特殊的门类,其产生发展从雕刻的其他门类,如石刻、泥塑、木雕等之中汲取养分,经过烧制环节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鉴赏陶瓷塑像,要从各个时期的雕刻样式、胎釉特点入手。

我国雕塑发展的过程

当人类的文化开始萌芽的时候,雕像也随之诞生。原始时代的人类,最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制作雕像.

他们的雕像通常都是浮夸的,很多雕像都是为了凸显女人的胸膛和小腹的弧度,所以被普遍视为是对生育的崇拜。

有些雕像的五官显得有些浮夸,有些则显得丑陋,这应该是与那个时代的宗教仪式有关。许多孩童时期的雕像,甚至还带着明显的工具痕迹。

这是由于远古时代的人们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测,看到了一些事物的相似之处,并通过模拟来创造出相似的事物。此时的雕刻尚未脱离工具化的功用,与单纯的雕刻尚有较大差距。

夏朝和商朝的雕像都是以笔直的线条为美,而到了那个时代,青铜雕像则是以笔直和折线为主体,给雕像增添了一种狰狞的美感。它反映了在奴隶主残酷的社会环境中,手工业者在极度的郁闷中对真实的认识。

周朝的统治相对温和,社会环境相对宽松,人们内心趋于安定,此时“S”形曲线开始频繁出现在青铜器上,整体流动感、动态感较之以前有了一定发展。

秦人作为周王朝抵御西戎势力的一支主要势力,因其有功而被分封于岐山之西,从而进入关中地带。

秦人最初是一种游牧民族,随着他们逐步安顿下来,其发展是建立在殷商的文化之上,同时也是受土著和周代文化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长年累月的战乱,以及比较艰难的生活,造就了秦人注重实用的个性,也造就了他们崇尚唯美,追求真实的生活。

在秦王朝由于残暴被颠覆之后,汉王朝采取了一种较为放松的修整策略。早期被压制的个体自我意识,在这种专制的氛围中逐渐被释放出来,其奔放的罗曼蒂克风格通过“S”型线的运用而表现出来。

汉人的塑像虽不及秦人的栩栩如生,但正是随意性更强的随形就势的大量作品,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例如,四川地区的壁画不仅深受中原地区的影响,而且还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中不少壁画所反映出的是儒家思想指导下所产生的“道义”。

六朝雕刻主要有两种,一是帝王陵墓雕刻,二是佛教雕像。这个时期的皇陵雕像,体型巨大,大部分都有三米多高,比起汉朝的时候,要大了不少,但从造型和气质上来看,却给人一种瘦弱的感觉。

帝陵中大量出现的神兽造型很多有羽毛形状的装饰,这是对汉代神仙思想的继承,同时也流露出浪漫主义情怀。

佛教在两宋之际的兴盛,使得中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石窟艺术的瑰宝,这是雕刻发展史上所不可缺少的。

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雕,因其原始的禅修需求,在王室的扶持下,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如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佛教的岩洞,亦持续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冲击,由单纯的宗教观念的产品,转变成了世俗的真实世界的反映。

隋代时期虽短暂,但佛教依然繁荣,虽经几经转折,但皇室中仍有大量的忠实信众,佛教建筑也得以继续。

到了唐朝,无论是帝王陵墓的雕塑,还是佛教的雕塑,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呈现出了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强调丰满,动感,膨胀。

在此期间,王陵的守护神动物从以往的麒麟、辟邪变成了一头巨鹿。从技巧上看,他对兽类的骨骼和肌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陪葬品上,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女性在陪葬品中的身份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为陪葬品的创作带来了新的主题和新的组合。

无论是胡人俑,还是黑人俑和骑马俑,都显示了当时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许多艺术品不仅是一件独立的整体,而且是多件独立的整体,彼此之间又能互相呼应,显示出艺术家的设计灵巧。

初唐时期,佛教雕像有了明显的改变,雕像的姿势也有了明显的改变,不似以前的宗教雕像那么僵硬,而多了一种随性。

但是后来这种改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又回到了传统的宗教雕刻样式。在技巧上,他对身体的了解,比以前更深了。

以前对胸部、腰部和腹部的理解,就像是一个圆筒,而现在,他已经可以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区别,并通过合适的“S”型曲线来表达,称为“三道弯”。

而以彩绘与线刻相结合,取代块状雕塑作为主体的艺术形式,至今仍十分普遍。说到唐朝,就不能不提到四川的木雕了。

由于地处偏僻,因此也就有了独特的地域特色。艺术家擅长用线条来表达物体,这种规则所产生的美,使得它有别于其他地方。

关中不多见浮华之风,菩萨形象柔和而美丽,特别是脸部五官及神情,流露出一种亲切之情。这里的雕像之所以栩栩如生,可能是因为这里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

到了宋朝,无论权贵也好,普通民众也好,像唐代一样,进取之心日渐淡薄,安逸之风到处蔓延。尽管在政治方面逐渐丧失了热情,但是在艺术方面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石窟中的神灵,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虔诚。除四川和重庆之外,许多曾经繁荣一时的北方岩洞都已不再挖掘。

这一时期的帝陵前流行的神兽是角端,这是一种长着翅膀背着书而来的神兽,连神兽都透露着浓郁的文人气息。

这一时期,王建墓葬中的王建雕像,不但体型上有了明显的变化,雕塑语言更加纯粹,人物面相也偏清秀瘦削,传达出文质彬彬的个性风格特征。

在这一时期,四川乃至重庆地区的雕刻艺术表现出了明显的“世俗性”,这种“世俗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

佛教的“中国化”与“世界”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在佛教典籍故事雕刻中,除了单独的人物外,还运用了各种形式的组合与排列,使画面与剧情更为丰富。这种特点,在山西的寺院里也有很大的体现。

这个时代最大的改变,就是佛教的形象,也开始向世俗靠拢,不再是那种神圣的感觉,而是一种博学的态度,让人沉思。这既反映了儒家思想对社会各个信仰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

馆藏瓷塑赏析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唐湘阴窑青瓷文俑(图1)是一件唐代湘阴窑瓷塑精品。湘阴窑是岳州窑的前身。

岳州窑以陆羽的《茶经》而闻名,是唐朝六大名窑中的一支,它的陶瓷制品就是湘阴窑烧制工艺的延续与发展。

湘阴窑的生产年代大约在两汉到唐朝之间,以湘阴城关镇为核心,生产的瓷器既有日用瓷器,又有明代瓷器,尤以胡人陶像、十二生肖陶像最为突出。在隋代墓葬中,湘阴窑俑是最普遍的类型。

湘阴窑瓷塑像被视为明代瓷器,在技术方面受到了极高的待遇。通常都是在一些有地位的贵族的陵寝里面发现的。冉仁才是重庆万州的一个大家族,他的家族在李渊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陶器的高温烧制,使陶器的质地变得坚硬,瓷体的颜色变得更加莹润。从服装上来看,这尊塑像是一尊头巾,穿着一件及膝对襟的长袍,腰身系着一条皮革腰带;

里面穿着一条长裙,脚踩一双尖头靴,它是一种在唐朝初期,延续了隋朝时期的一种官员服装,也就是它在对汉服进行传承之后,不断地演化出来的一种产品。

这尊雕像的许多细节都是用阴线刻画出来的,它的线条简洁而凝练,干净利落。这个雕像有着很好的身材,脸颊丰满,眼睛很长,鼻子很宽,嘴唇很厚,表情很严肃,这些都表现出了墓主的地位和一种很高的地位。

位于重庆的中国三峡博物院,现为成都红花村的明代琉璃厂窑青釉持巾陶俑(图2),系成都市博物馆划拨使用。

这尊陶像是四川琉璃厂窑洞里的一尊明器,高四十公分,是一尊男仆陶像,五官端正精致,头上戴着一顶黑色的礼帽,穿着一身孔雀蓝的长袍;

袖口宽大,下摆有许多天然的褶皱,腰部束着一条暗青色的带子,带子前端打了一个结,两头像彩带一样垂落下来,领口、袖口和下摆都是黄色的。

整个作品以蓝为主要基调,并选择了与之相对应的黄色来进行装饰,使得作品的总体感受更为生动。

而持巾俑的任务,便是为墓主随时准备好清洁、舒服的手帕,以改善其日常生活的舒适性。在墓主的身边,还有一个持巾俑在等待命令,这更是一种相比于普通人来说,尊贵地位的象征。

在发掘到这个俑的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与之相似但肩负着其他职能的仆从俑,这些都说明了墓主属于富裕的贵族阶级。

琉璃厂窑地处成都市锦江区刘江街街道琉璃厂老镇区域,原属于华阳县胜利乡琉璃村的琉璃村,也叫“琉璃场窑”或“华阳窑”。

这里的地势适合建造高产的龙窑,同时也能为烧制陶瓷所需的泥土和足够的木炭,千里之外还有一条富水的河流,可以为货物的运送带来便捷和廉价的交通。

该窑曾生产比唐三彩色彩更加柔和、素雅的宋三彩,在人物雕塑方面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明代生产这类蓝釉明器是适应当时成都地区丧葬文化需求的结果。

这件陶俑形象生动,比例协调,表情生动,釉色鲜艳,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明朝时期达官贵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明朝琉璃厂窑制的一件巴蜀陶俑。

“素纹瓷”是一种未经上釉而烧制的“青花瓷”。这一类型的陶瓷在经过无上釉后,会产生出强大的反射光效果,表现出了玉石的质感,古朴典雅。

它以瓷胎如玉,具有淡雅的质感,与精细细致的图案雕刻,将陶瓷的美学表现出来,具有独特的韵味,因此也会得到大家的喜爱。

陈国治,安徽祁门人,为清代道光咸丰时期景德镇地区的一位有名的瓷器雕刻家。他并不擅长绘画瓷器,但却以精湛的雕工,使瓷器胎体脱胎换骨,创造出惊人的陶瓷雕塑艺术瑰宝。

他的画以山川和人物为主,手法娴熟,设计精巧,风格优雅,无论是圆雕、浮雕还是雕刻,他都有着极强的造诣,将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意蕴上来看,具有很强的道教色彩,在其画上多有自己的姓名。此画风格高雅,寓意吉祥,既有雅俗之美,又有景德镇瓷塑在清朝中后期的优秀表现。

结语

陶瓷雕塑的创造离不开雕塑技术的支持,但在经过高温烘烤之后,却有着一种独一无二的感觉。

陶瓷雕塑不但以雕塑的方式呈现出立体的形状,而且也反映出当代工匠们对高温工艺的娴熟掌控。其出现是科技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早期的瓷器塑像以明器为主,反映了厚葬的传统;到了晚期,瓷器在实际生活中更多地以展示瓷器的形式存在,随葬品被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具有美学功能和教育意义的瓷器。

0 阅读:10

青梅论全球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