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传记《南明战神李定国》系列连载NO.7
崇祯十年(1637)三月,崇祯皇帝任命杨嗣昌为新任兵部尚书。
杨嗣昌,字文弱,湖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和气说”创始者杨鹤之子。
当年杨鹤招抚失败,被发配袁州,杨嗣昌给崇祯皇帝上书,请求由自己代替父亲承担罪责。朱由检虽然没有同意,却很赞赏小杨同志的孝心。
一个敢于替父担责的孝子,相信也能替君分忧吧。
几年以后,清军闯进关内大肆抢掠,身为兵部尚书的张凤翼却不敢出兵一战。事后,张凤翼担心遭到崇祯皇帝的清算,干脆畏罪自杀。
深感无人可用的崇祯皇帝决心起用杨嗣昌来力挽狂澜。
杨嗣昌上任以后,主要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战略。所谓四正,指的是陕西、河南、湖广、江北,六隅指的是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四正主剿,六隅主防,构成所谓的十面网。
第二件事是加兵加饷。杨嗣昌认为,要想实现“四正六隅十面网”的计划,彻底消灭农民军,就必须再增兵十二万,增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
这二百八十万两银子皇帝自然不会出,皇帝不出,王公大臣自然更不会出,到头来还是加到了贫苦农民的身上。
我认为,正是这种无穷无尽的加派逼得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队伍。
第三件事是推荐人才。杨嗣昌向崇祯皇帝推荐熊文灿总理直隶、河南、山西、陕西、四川五省的军务。
熊文灿,字大濛,贵州永宁卫(今四川省泸州市)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
杨嗣昌此前并未和熊文灿共过事,二人私底下也没有什么交情,杨嗣昌凭什么认定熊文灿能够担此大任呢?
说起来,这全是因为一个误会。
话说熊文灿担任福建巡抚的时候,招降了海盗郑芝龙,后来又借郑芝龙之力,消灭了海盗刘香,他也凭借这些功劳成功升任两广总督。
从后来郑芝龙的表现来看,招降他委实算不得什么本事,换作是我,也能办得到。更何况,当时的郑芝龙是上赶着向熊文灿投降的,据说还送了不少礼。
杨嗣昌倒是据此认为熊文灿有平寇的本事,因此极力向皇帝推荐。
崇祯皇帝这些年没少被手下的大臣坑,所以这次他多长了一个一个心眼,决定再考察一下熊文灿。
他派出了自己的一个亲信太监,这位太监此行打的是采办药材的名义,实际上就是专门去考察熊文灿的。
熊文灿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自然非常熟悉官场的那一套。他听说京城来了位皇上的亲信太监,忙不迭地把人家请到了自己家里,又是请吃饭,又是送礼,双方相见恨晚,就差拜把子了。
可是这位公公在熊总督家里住了十天,一点也没有走的意思。熊文灿心里十分奇怪,这位爷到底是来干嘛的?
熊总督百思不得其解,可又不好意思张嘴问,只好继续好吃好喝地款待。
一天喝酒的时候,俩人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当时国内的热点问题——民变。公公不胜感慨,说朝中诸多大臣,竟无人能为朝廷尽力。
俗话说酒壮怂人胆,熊总督估计是多喝了几杯酒,当时就猛拍了一下酒桌:“这都是诸臣误国,如果我去,怎么会让这些反贼闹到这种地步!”
熊大人喝多了,很激动,太监没喝多,却比熊大人还激动。他立即站了起来,一把握住熊文灿的手,向他开诚布公:“我此行并非采办药材,而是奉皇上之命来考察你的。熊大人有当世之才,除了你,谁还能扫平反贼?大人你赶快收拾行装,这就随我回京复命吧。”
熊文灿原本只是喝多了吹个牛,没想到牛皮吹大了,瞬间酒就醒了,大脑飞速运转,马上提出了五难四不可。
所谓五难四不可,就是九个条件,也就是说,只有皇上满足这九个条件,熊大人才能勉为其难地上任。
太监当时就笑了:“这几件事我回京之后就立即奏明皇上,如果皇上都答应了,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熊文灿再无话可说,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就这样,一脑袋糨糊的熊总督到了京城,成了熊总理。
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的水平明显比他爹高了不止一个档次,他与左良玉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好几支农民军不是被剿灭,就是被迫投降,形势对张献忠极为不利。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张献忠打算出其不意,偷袭河南南阳。他命令部下打着明朝官军的旗号,迅速向南阳开拔。结果刚来到南阳城下,就见到了在此等候多时的左良玉。
没办法,跟张献忠打交道打得多了,怎么说也算是经验丰富,这点心眼左良玉还是有的。
偷袭不成,还遇到了在此以逸待劳的左大人,张献忠二话不说,立即下令全军迅速撤退。
想跑?美得你!左良玉命令部下迅速追击,张献忠撤退不及,身中两箭,其中一箭正中眉心,脸也被明军砍伤。幸亏义子孙可望拼命保护,才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张献忠一路狂奔,一日一夜急行七百多里,总算摆脱了明军的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