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的背后,论小聪明和大智慧

须臾之恩 2021-12-20 13:23:39

《杨修之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还被选进了中学语文,不过标题是编者自己添加的。

杨修,字德祖,东汉文学家,为人博学多才,曾任任丞相府曹操的主簿,即掌管文书的佐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在曹植与曹丕争夺魏太子的事件中,杨修选择了站在曹植的阵营中,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后来曹操知道了杨修参与了夺嫡事件,颇为气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天,杨修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死。时年四十四岁。

所以杨修之死的内因是在于,曹操还健在的时候,杨修过早暴露了自己的政治态度,而这是当权者最不能容忍的。

唯物辩证法中内外因辩证原理说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往往会强调内因的主要作用,实际上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介入,单靠内因的自然发展也很难成功。而杨修的小聪明就是他的外因。

书中描写曹操攻打汉中之地因为久攻不下,想要回军,又怕被耻笑。犹豫不决之际,正好军中来请示口令,曹操便传口令“鸡肋”,下属不知什么意思。主簿杨修便收拾自己行李,夏侯惇大惊问道:“你为什么收拾行李?”杨修说:“鸡肋这种东西,吃起来没什么味道,扔了又可惜。现在的状况就如同这根鸡肋一样,你信不信大王很快就要宣布班师回朝了。所以先收拾起来免得以后手忙脚乱。”于是兵士一起收拾。当夜曹操心乱睡不好,半夜起来巡视,结果看见大家都是收拾行装,大惊之下问怎么回事,夏侯惇汇报原因。曹操大怒道匹夫怎敢乱军中信心,宣布将杨修斩首示众。

有意思的是,为了证实杨修是错的,曹操非得再战一场结果大败,连牙齿都被射掉两颗,于是顺势班师回去,这样看来,杨修确实是白死了。

史书记载杨修博闻强记,学富五车。曾有个智差30里的典故,出自晋·裴启《语林》: “曹公至江南,读曹娥碑文,背上别有八字,其辞云: “黄绢幼妇,外孙蒜臼。” 就是说曹操和杨修看到曹娥的碑文,上面有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蒜臼。”曹操不解,问杨修是否知道什么意思。杨修回答他已经知道了。曹操阻挡住杨修的解说,继续走了三十里,才苦思出什么意思,于是感叹和杨修才智相差了三十里路。

曹操心胸开广,唯才是用,不会因为杨修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冒犯而放在心上。但是杨修在这一方面显示出了自己的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书里也讲了另外一个故事,曾有人送酥一盒,曹操亲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案头。杨修看到后竟然打开跟他人一起吃掉。曹操问及原因,杨修回到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怎能违抗丞相命令呢。这种仗着小聪明猜度上级心思的行为只带来一时的愉快,却没有大智慧看到更长远的人生。

有个朋友在一单位做中层。 在最近结束的团建剩余了很多没有拆封的糕点和水果,这位朋友的上级让他把所有的物品拿回到单位,打算分发下去。结果这位朋友猜到了上级的意图,把东西拿进办公室的时候并没有先放上级办公室,而是自作主张先行分发下去,等到上级知道的时候东西已经被分发完毕。领导表面上做出与民同乐的样子,接下来一段时间都没有给出好脸色。但凡这位朋友看过一点点杨修的故事,就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你可以领会上级的意图,不代表就可以自作主张。

历史上杨修之死和《三国演义》毕竟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是一切的开始就已经预示了命运。

0 阅读:290
评论列表
  • 2021-12-21 10:13

    杨修之死是杀鸡儆猴

  • 2022-01-03 16:24

    杨修死因关键在于卷入曹操的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