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北伐为啥失败?吕蒙背刺不是首因,刘备儿子才是祸害

博惠评历史 2025-04-06 03:04:39

经常有人说,关羽当年奉命经略荆州,贸然北伐本就是违命之举。

这个答案史学界也有过相关考证,但最终都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也无法证明当初关羽北伐到底是刘备的命令,还是他擅自兴兵北伐。

最终得出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合理的结论:

那就是刘备在汉中与曹操大战的时候,关羽奉命在荆州地区北进牵制。当然了,就是这个小命令,也没啥具体的证据,只是如今看来这个想法比较符合逻辑。

刘备在汉中打,关羽在荆州北上袭扰,这点战术逻辑上也讲得通。

那么为什么北上牵制怎么最后就变成了战略全局上的北伐呢?

---没有答案。

因为汉中战役从公元217年开打,一直打到了公元219年五月。

而在史料中,关羽北伐发动的襄樊战役,明确的节点开始时间是公元219年七月,结束的时候是公元219年十二月。

从时间上来看,那也说不过去,说好的配合,实际上时间差还有两个月。

所以,我们只能单纯从关羽北伐为啥失败这个角度展开讨论。

公元219年七月,刘备在汉中战役获胜后,关羽亲率荆州精锐三万余人,以迅雷之势突破曹魏在襄阳的防线。

他利用汉水航运优势,在三日内完成部队从江陵到襄阳的千里跃进。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势,曹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相继投降,就连后方的宛城也发生了叛乱。

至八月,关羽完成对樊城的合围,其水军完全控制汉江航道,将曹仁残部压缩在樊城内城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区域。

于禁率领大军前来救援,虽号称精锐,实为临时拼凑的部队。其中包含刚从冀州征召的新兵、南阳屯田的屯戍兵,以及部分青州兵旧部。这支缺乏协同训练的部队进驻樊城以北的低洼地带,为后续灾难埋下伏笔。

庞德作为西凉系将领,其部曲五百骑兵成为曹军中唯一具备野战突击能力的部队。

到了八月,持续暴雨导致汉水水位暴涨三尺。关羽抓住战机,命令熟悉当地水文的老兵破坏河堤,人为制造洪水。

正值曹军晨炊时间,于禁部队完全丧失战斗力。庞德率残部退守河堤高处,凭借强弓硬弩抵抗,最终所擒。

此役战果堪称辉煌,俘虏曹军三万余人,缴获战船百余艘,曹魏在荆州地区的机动兵力损失殆尽。

史书记载:威震华夏。

那时候的关羽,尽得天时、地利、人和。

可城池攻坚仍旧是硬骨头。

关羽进攻的再顺利,始终没能啃下樊城,只能把樊城层层包围,一圈又一圈的围起来。曹魏守将曹仁将城中战马尽数宰杀充作军粮,拆毁民居获取木材加固城墙。当部将陈矫建议弃城时,曹仁当众斩杀其弟以示决心。

曹操在许都收到战报后,急调徐晃率新兵十二营(约两万人)进驻阳陵陂建立前进基地;其次,采纳司马懿建议,以"割江南封孙权"为条件促成孙曹联盟;最后,命令张辽从合肥前线秘密西调,威胁关羽侧翼。

徐晃派骑兵截击关羽的粮道,散布"江陵已失"的谣言。在四冢决战中,徐晃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先以老弱之兵佯攻围头,待关羽主力调动后,亲率精锐突破防卫薄弱的长堑防线。

曹操盛赞徐晃:"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

当然,曹操的盛赞之词难免有夸大之意,关羽北伐部队仅三万多一点,加上北进途中的消耗,估计最多也就三万。

在古代战场中,能够实现“绕城三匝”的部队,部队基数常常在二十万左右。

所以,关羽的三万部队也顶多是围了一圈。

后来,吕蒙精兵藏于商船,收买烽火台守军,实现"白衣渡江"的传奇。

守将士仁因之前粮仓失火遭关羽严斥,早有怨怼;糜芳作为刘备姻亲,与关羽的将帅矛盾由来已久。吕蒙抓住这种裂痕,采取心理攻势,将俘获的蜀军家属妥善安置,令其与守城将士互通书信。这种攻心战术导致守军士气瓦解,最终不战而降。

孙权集团的战略合围精密如机械。蒋钦水军封锁汉水入江口,切断关羽退路;潘璋在临沮小道设伏,专门针对骑兵突围;陆逊西进夺取宜都,堵死入川通道。这种多层次包围网,最终还是成功解决了关羽。

当关羽得知荆州失守时,其处境已极度危险。

北有徐晃步步紧逼,南归之路被截断,西退通道受陆逊封锁。在麦城困守期间,部队从初期三万锐减至三百余骑,粮草断绝不得不杀马为食。最终在章乡遭遇潘璋部将马忠埋伏,这段仅五十里的逃亡路线,成为压倒蜀汉荆州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羽逃亡路上,上庸地区的刘备义子刘封原本可以救援,推脱不出,最终也导致关羽孤立无援,命丧江河。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