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儿子,没有尽好做母亲的责任。”

2021年3月份,张少华老师在临终之前不断呢喃着这句话,她的儿子紧紧握着她的手泣不成声。

张少华老师从苦难中走来且把一生奉献给艺术,与丈夫一辈子都住在40平的房子里恩爱一生,却因为与儿子之间的感情不够亲密而抱憾终生。

1946年,张少华出生在北京胡同里的一户人家,家境十分贫寒。
虽然在那个年代几乎人人都无法避免贫穷与饥饿,但对于她家来说却穷得格外突出,家里加上她一共九个孩子,凭借着父母二人的劳动力,养活了家里十一口人。
那时对于她家来说,“吃糠咽菜”都算是一种幸福了,更多的时候是连糠都吃不起。

在食不果腹的日子里,她妈妈总是会把食物先给丈夫和孩子,倘若还有剩余才自己吃一点,如果没有剩余,她妈妈就喝凉水喝到饱。
如果一直能够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那么穷一点或许也不算是苦难,一家人相亲相爱也是苦中有乐。

不幸的是,童年还未结束,她的父亲便因为操劳过度而离开人世,留下那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在她的父亲离世之后,她家的生计变得更加艰难,纵使兄弟姐妹几个早早便懂事地帮着妈妈干活,以及妈妈每天纵使缝缝补补操劳到半夜,却依然无法养活那么多孩子。

为了养活家里那几个更小的孩子,她妈妈选择改嫁。
在她9岁那年,妈妈改嫁他人之后,她被送到奶奶那里一起生活,照顾着已经年迈的奶奶。
与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也是过得十分穷苦且辛劳,同时还得承受重大的心理压力,寄人篱下的孩子需要时刻得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量多干活少抱怨,才能不被赶出去。

在那段身体和心理都十分艰苦的日子里,对于张少华来说,唯一的快乐是干完活之后可以看看人家唱戏。
那个年代,戏曲十分流行,大街小巷时不时有人唱戏卖艺并不少见,而挤在人群中的张少华不仅看得有滋有味,过后还总是喜欢模仿。

她听过戏通过练习之后,就会去唱给奶奶听,既可以讨奶奶的欢心,又可以让奶奶当她的观众。
后来,她听到戏园有人招人,她就想去试一试,如果能够进入戏园工作或者唱戏,不仅能够减少家里少一张嘴吃饭,甚至还有收入。

在那个年代的戏团里,大多数是与张少华差不多的穷苦人家孩子,进入戏团工作或者唱戏的初衷也是大同小异。
她妈妈和奶奶都同意了她的选择,她也成功通过戏团的面试,这一年她才13岁。
刚开始进入戏团,她像其他小丫头一样,被安排在打扫戏园、戏台、整理戏服、在台下端茶倒水等工作。

但日常的杂务再繁忙,也抵挡不住她爱上唱戏的脚步,她总是再忙再累也要跟着团里的老师傅学习评剧。
时间一天天过去,她唱评剧的水平也逐渐专业起来,赢得了上台的机会。
可惜的是,由于她长相上的局限,从小就长得十分着急,才十几岁的年纪,就被安排在青衣的角色上。

而在青衣的角色上,她一唱就唱了整整六年的青衣。
可纵使她唱得再好,却因为长相实在太普通以及身材矮小而一直无法成为主角。
熬到19岁,终于做了一回主角,还是因为那一场戏的主角因为生病上不了台才找她替补。

第一次唱主角,她便赢得台下雷动的掌声,让人忽略了她的长相和身高,沉醉于她抑扬顿挫的玉石之声当中。
可好不容易熬成主角的她,却因为国内的“动荡10年”而失去了登台的机会。
好不容易熬过了那段艰难困苦的时期,迎来了可以重新登上舞台的日子,却因为年龄和外形的问题,她的职业生涯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让自己的职业之路更加宽广,她又开始没日没夜地练习,不仅学习彩旦的戏,而且连老旦的戏她也不放过,目的在于抓住一切可以发展的机会。
经过好几年的努力,她终于站上舞台,与她在中国评剧院的同学赵丽蓉同台唱戏《杨三姐告状》,她在戏中担任彩旦的戏份,也正是凭借着在《杨三姐告状》中专业到无可挑剔的水平,才让她在当时评剧界的名气大涨。

她凭借着专业的评剧演唱水平重获登台的机会和观众的喜爱,一唱又是十几年。
从十几岁到四十多岁,她一直足够专业,虽然因为外形的原因而没有成为名角,但她由始至终都是舞台上一抹不可缺少的色彩,就如同她后来在电视剧中所饰演的角色一般。
她的首部荧屏作品,是现身在《武夷仙凡界》这部作品中,饰演“老巫婆”这个角色。

1993年,这部作品播出之后,意味着她从评剧演员转型为影视演员,开始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虽然参演首部作品时她已经47岁,但却没有因为年龄的局限而影响她的演艺生涯,虽然在大多数作品中所饰演的角色几乎都是“妈妈”,但同一个身份却能够刻画出千人千面的精彩绝伦。

是《还珠格格》第二部里面紫薇的冒牌舅妈,是张丰毅主演的《龙堂》中“妮子”的母亲,是陈宝国主演的《大宅门》里面“李春秀”的母亲;是胡军、刘烨主演电影《蓝颜》中的牛妈;是罗海琼主演《丑娘》里面鞠躬尽瘁的“丑娘”。

凭借着在剧中精彩和专业的演绎水平,她先后斩获了“超级艺术成就”奖、“最佳女演员”奖、“百合”奖等,并获得“终身成就演员”的称号。

有相关统计,张少华老师在演艺生涯中,一共饰演了一百多个母亲的形象,是荧屏上妥妥的“国民妈妈”形象。

张少华和儿子
可惜的是,在生活中她却称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一直觉得自己在儿子童年时期照顾太少,以至于母子之间的感情不像其他母子那么亲密。
当年,她与丈夫张惠宝在戏团里认识之后,逐渐走到了一起。
张惠宝是东北人,在位于北京的中国评剧院工作,可谓是离家千万里。

而离家太远和交通的不方便,以至于他逢年过节几乎都没有回家。
但他不理解的是,为何是地地道道北京人的张少华却也鲜少回家,才会让他们两个没有回家的人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凑个热闹聊聊天。

在聊天中得知,张少华家中贫困且母亲再嫁,她不管是回到妈妈家还是奶奶家,都名不正言不顺,而且去了也没有她可以居住的地方,反而是留在剧团里还有宿舍可以住,所以她总是每个月都把大部分工资寄给妈妈和小部分寄给奶奶就好,自己就没有回去。

张慧宝对她的身世十分同情,便决定在她有需要的时候要尽量帮忙。

两个人在长时间的你来我往的帮助当中日久生情,在见过双方家长之后,两个人结为夫妻。
嫁给张惠宝的那一年,她22岁。

可以说,丈夫把她前面22年所缺少的关心和宠爱,都在婚后都全部被给足,尤其是在她怀孕的时候,张惠宝不仅要按时上班,还包揽了所有的家务。

夫妻二人的生活十分恩爱,迎来儿子就更加美满,在单位所分配的40平米的房子里,一家三口满满都是幸福。
但人生往往难以一帆风顺,时代的重大变故几乎无人能够避免被影响,正所谓时代的一粒尘埃可能就是压垮普通人的一座大山。

她儿子张晶出生不久之后,便迎来国内的“动荡十年”,破四旧的社会风气,让她与丈夫无法登台,等同于失去了经济来源。

她与丈夫也不得不在工作单位的安排之下去完成其他的社会任务,比如她也成为“打砸”和“破四旧”中的一员而到处奔波。

工作的原因让她无法亲自照顾儿子,便将儿子拜托给亲戚照顾,有时候是让孩子的外婆帮忙照看,有时候是孩子的舅婆照顾,甚至有时候是邻居阿婆帮忙带着。

她不愿看着儿子总是在不固定的环境中成长,于是与自己的妈妈商量好,她努力工作每个月给生活费,外婆则担任张晶的照顾。

直到“动荡十年”结束之后,张少华夫妇重新回到戏团工作,她由于年纪的关系而处于失业的边缘,她不得不铆足全力学习花旦和老旦,力求能够保住工作,保住饭碗。

而当她再次在事业上站稳脚跟后,便第一时间将儿子接回家里一起生活,而那时的张晶已经14岁。
母亲在与孩子分离的日日夜夜里咬牙坚持,是盼着与孩子的相聚和幸福,所以纵使分离再久也觉得亲近。

可孩子却不一样,从小谁与他近距离生活,他就跟谁比较亲。
张晶刚刚回到父母身边生活的时候,与父母的相处总是十分拘谨,甚至总是与父母有些客气。

见到儿子与自己不太亲密,她内心十分痛苦,却也知道不能怪罪孩子,更加无法强求孩子在短时间内就亲热起来。
而已经14岁的男孩,很快便迎来了成年,也迎来了上大学;孩子不断地成长,意味着与父母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这距离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还有心灵上。

而不太亲密的母子关系,已然成为难以彻底扭转的人生遗憾。

面对这样的遗憾,她只能加倍补偿儿子,支持儿子的梦想和工作,在张晶结婚生子之后,与孙女的十分亲热。
虽然每次到儿子家中,见到孙女之后的开心与幸福就让她挪不开步,但她却拒绝了儿子想接老夫妻同住的想法。

她与丈夫一直住在几十年前单位所分配的那个才40平米的屋子里,因为那是她人生中第一个温馨的家,里面住着爱她的丈夫,那里也是她生下儿子和哺育儿子的地方。

这里充满美好和幸福回忆的地方,所以她直到去世都舍不得离开。
对于她的丈夫张慧宝来说也是如此,在她去世之后,依然舍不得离开。

纵使儿子张晶因为担心爸爸伤心过度而一再想接过去一起生活,但张慧宝都拒绝了,因为他要留在夫妻二人恩爱一生的屋子里继续生活和直到逝去,就如他的爱妻一般。

在张少华老师逝世大概一年的时候,她人生中所参演的最后一部作品《勇敢的心2》全国开播,很多人观看的同时感慨万分,与她相爱一生的丈夫张慧宝与以往一样,在微博上转发了妻子的作品,并且对妻子的表演做出认真且详细的评价。

这让外界看到,就算妻子已经逝去,他依然以过去一样方式在对待她,就好像她未曾离开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