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DeepSeek以开源的方式,进行技术输出,攻城拔寨,把全世界AI界搅得天翻地覆时,《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也在春节期间横空出世,让世人惊艳不已。
自2025年1月29日上映以来,《哪吒2》票房成绩一路飙升,屡创纪录。
截至2025年2月9日,《哪吒2》票房已突破8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影史第39部票房超过80亿人民币的影片。
2月9日,《哪吒2》以72.51亿元票房成为全球影史上首部突破10亿美元大关的华语电影。
2月12日《哪吒2》在美国多家影院上映,预售情况异常火爆,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
《哪吒2》在美国豆瓣网IMDB上的开分达到了8.1分,随后涨至8.2分,显示出海外观众对影片的高度期待和认可。
且不说《哪吒2》故事情节如何,也不论在《哪吒2》中动画效果如何的炸裂,仅仅看哪吒的五官形象设计与造型,就让自己妥妥地感到酣畅淋漓,舒舒服服。
哪吒的眼睛设计无疑是其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又大又圆,眼神灵动,顽皮、桀骜与力量感在其中交织,彰显出他不羁的性格,勇敢与智慧跃然而出,同时又满溢着童趣与顽皮。
再看哪吒的小鼻子和小嘴巴,被设计得小巧精致,与大眼睛形成鲜明对比,愈发显得可爱。
哪吒的脸型设计圆润饱满,有“圆嘟嘟”的幼童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展露无遗。天不怕、地不怕,虎头虎脑的劲头令人忍俊不禁。
哪吒的黑眼圈设计堪称独特标志,不仅未让人觉得丑,反而平添了几分俏皮与个性。
哪吒的外貌设计上,在以保持童趣的可爱基调上,有意添加了一点“丑”的元素,即哪吒的美不是传统意义上中规中矩的美,是融入了“丑”和“缺憾”独特之美,比如说,哪吒的牙齿有缺损。不过这种“缺损”是观众都可以接受的小孩成长过程的必然和正常现象。哪吒笑起来漏风,更显其顽皮、无拘无束与可爱。
看到哪吒的形象让自己不由地想起了前些年在时尚界和美术界风靡的“眯眯眼”们。
那时一些中国的艺术家,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给中国人的美学“定型”,让东方人“眯眯眼”的形象大行其道,如狭长眼型、刻意上挑的眼线等。而且这些艺术家对网民们的吐槽不屑一顾,我行我素。
其实,“眯眯眼”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情绪,其背后的本质就是种族主义的思想表达。它根植于19世纪西方“黄祸论”的视觉建构。那时西方人将唐氏综合征称为“蒙古人病”,并将这种疾病患者的特征与东方人相挂钩,进一步强化了对东方人种的贬低。
当时大量政治漫画将东亚人描绘为眼缝细长、面目阴鸷的形象,如英国插画师萨斯1895年创作的《黄祸图》,这种视觉编码被系统性地嵌入到傅满洲、陈查理等虚构角色中。
美国1917年《移民法》实施期间,主流媒体更借此强化对东亚移民的排斥。当现代影视作品重复这种特征时,东亚观众集体记忆中的屈辱符号被重新激活。
在好莱坞的影片中,东方人的“眯眯眼”的这种形象已经习惯被贴上了阴险、狡诈、落后的标签与印象。例如,好莱坞电影中曾出现过“傅满洲”这一角色,其形象为宽间距、吊眼角、眯眯眼,被用来代表邪恶的东方人。西方人对东方人以这种刻板印象定格的用意不言而喻。
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后来一板正经地推销自己的“普世”价值观,把“平等”和“尊重”挂在嘴边,但骨子里对其他民族或异教徒的歧视根深蒂固。
2021年意大利版《VOGUE》推出的“东方特辑”中,90%的亚裔模特刻意强化细长眼型,这无疑是西方中心主义美学规训的体现。
中国网民对中国艺术家以西方标准表达和描绘中国人的形象极为反感,甚至愤怒。迪奥品牌曾因摄影师陈漫拍摄的广告中模特的“眯眯眼”妆容引发了巨大争议;奔驰也曾因广告中模特的“眯眯眼”妆容被中国网友强烈抵制等等。
西方对东方洗脑式的审美观越来越不灵了。
这次特朗普与马斯克整顿和清算美国国际开发署,相信美国国际开发署此前通过各种各样的NGO资助、赞助、扶持了不少具有西方艺术观的中国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在“得人钱财”后,会如何奉还这笔“人情”呢?有目共睹。
如今,短视频风靡全球,已经演绎成视觉政治的时代。关于眼睛的争论实质是文明对话的具象化呈现。
哪吒2输出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价值观、文化观和历史观,也在输出和树立中国的美学观。
让浓眉大眼的哪吒到处瞧瞧,看看还有哪些妖魔鬼怪在丑化中国人。让他们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