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区在滨北地区成立滨海第一军分区,任命梁兴初为军分区司令员兼十三团团长,在当地搞地方武装建设、生产建设,同时展开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并积极开展了对敌伪军的武装斗争和对敌伪军的瓦解争取工作,滨北根据地也随之得到了巩固与发展,我们知道,他在建国后授予中将军衔。
梁兴初领导的这支抗战队伍在山东抗日根据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取得了骄人战绩,比如著名的兑头沟伏击战,强占三关口、石沟崖战斗等等,他也因此赢得了“梁老虎”的声誉。先说兑头沟战斗,当时,日军一个中队带着60多辆牛车,进入一个名叫兑头沟的地方,梁兴初通过实地考察有利地形认为是伏击打击敌人的好地方,于是率领四个大队在此布下天罗地网。不一会,长长的牛车行列及后卫的大队日军,全部进入了伏击圈,梁兴初一声大喝,猛扣驳壳枪扳机。霎时,枪声震天动地,密集的枪弹带着愤怒的火飞向敌群,敌人立即慌乱了。膏药旗横躺在地上,车轧脚踏。有的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应声倒下丧了命。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顾不得选择地形,有的就地趴下还击,有的钻在大车底下企图顽抗。
此时,日军中队长得知中了埋伏,赶紧溜到山坡隐蔽处发报求援,梁兴初立即命预备队投入一个排,朝那地方一阵猛打,打得他们连滚带爬,日军中队长携带的通讯器材被我军缴获,已经无法求援了,一时全部敌人及物资都成瓮中之鳖。是役,指挥得当还有各部紧密配合,战士们英勇作战,取得了全歼灭日军一个中队,缴获日军电台1部、步话机3台、迫击炮13门(原有15门,战斗中被损坏2门),歪把子机关枪25挺(原有37挺,战斗中被损坏12挺),步枪200余支,子弹数万发,棉被、棉衣和食品等一大宗。受到了上级领导的电令嘉奖,为庆祝兑头沟伏击战取得的胜利,师部文工团还演出了自编的豫剧《大战兑头沟》,在驻地召开了军民联欢会,很受部队和群众的欢迎。这一仗的胜利,根据地群众很振奋,纷纷参军支前,挥戈举刀参军参战。再说强占三关口之战,梁兴初率部进入进入滨北地区后,集中优势兵力,首先将鸳山东南窝疃一带伪朱信斋部击溃,并击退由街头、大洼来犯之顽军,控制了邱家店一带阵地。继而将张步云伪军一部围困于上下薛村、许孟、仁里等地域。为此,不甘心失败的日军组成扫荡大军,向我们疯狂反扑。其中五旅进占松柏林一线,日军占领街头,形成南北策应的战局,企图乘我立足未稳之际,将我挤出滨北,独霸五莲山区。由于敌众我寡,我军采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诱敌深入、分段包围”等战术,与其周旋,寻机歼敌。我滨海十三团趁敌撤退之际,抓紧战机,出其不意集结于五莲山区三关口,发起了全歼号称“铁五旅”的伪张步云部皇协第五旅的战斗。
这天晚上,下着牛毛细雨,我军冒雨沿着深山峡谷间陡峭的山路隐蔽急进,围住敌人的多个阵地。凌晨四时许,敌人还在睡梦之中时,梁兴初发出进攻信号弹,各冲击部队突然向敌人开火。敌人在突如其来的猛烈打击下,乱作一团,仓促应战。我一营趁机从东北,二营从南,七连从西南同时突入三关村内,与敌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格斗。二连五班一阵手榴弹,炸死炸伤敌十余人,旋即与残敌肉搏。七连直捣敌指挥所,其他各班亦从四面向敌指挥所逼近。敌副旅长被当场击毙,旅长趁雾逃窜,电台台长、译电员及特务连全部被活捉,其余敌人大部被歼灭。取得了强占三关口,歼皇协军“铁五旅”的重大胜利。最后说石沟崖战斗。滨北抗日根据地梁兴初的这支能征善战的队伍,打通了滨海与鲁中、胶东的联系,先后建立了日北、莒北、诸城三个县委和抗日民主政权,不断发展壮大,引起了日军的极大恐慌, 伪日照保安大队副大队长朱信斋,在日军的授意下,妄图与我军对抗,为此,上级命令滨海十三团及其它各部配合,捣毁石沟崖伪据点,坚决消灭铁杆汉奸朱信斋。根据上级部署,滨海六团担任主攻,一营从南面,二营和八连从西面,分头攻击。莒中独立营、教导团一部和特务连共三个连队分别在纪家庄以西、以东阻击莒县敌之增援,教导团二营在三庄,滨海十三团一个连在石沟崖以北担任打援并防敌突围,莒日公路两侧有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战斗打响之后,我军迅速将敌据点严密包围,各打援部队也准时进入了指定位置。首先连续爆破了外围的铁丝网、鹿寨,为进攻打开了通道。接着部队总攻开始。敌人拼命顽抗,以交叉火力和手榴弹封锁接近碉堡的壕沟。但在我军的猛烈攻击下,一连爆破了六个碉堡。敌人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其乱如麻,抱头鼠窜。最后剩下朱信斋在一个炮楼里作最后的挣扎。我军采用“火烧烟攻”战术,在炮楼外面堆起柴草,撒上辣椒,点上火,使烟借风势进入炮楼,直呛得顽敌难以忍受。在此绝境中,朱信斋欲战不成,待援无望,被迫下楼举手投降。至此,作恶多端的朱信斋匪部被我全歼,拔掉了敌伪扎在莒日公路上的一颗“钉子”。在短短的时间,梁兴初率领的这支部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一时士气高涨,战斗力越来越强,后来载誉离开滨北,挺进各地,踏上了新的征途,投入新的战斗。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这支部队里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在建国后都获得了重大荣誉,其中,曾经担任滨北军分区十三团二连副指导员的张秋桥就是其中一位,作为跟随这支部队的基层指挥员,由于他在作战中立下功勋,建国后张秋桥被授予上校军衔(师级),并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张秋桥,1920年9月出生于山东巨野县巨野镇三街村,他在童年、少年时期,曾在开封上初小,在济南上高小。后来又进入省城读高中。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对革命圣地延安十分向往,于是就与几个同学一起,经过辗转、艰难跋涉,来到了延安学习。他在延安两个多月后,比他大三岁的哥哥春桥也来到了延安。张秋桥毕业后,先后担任领导人秘书,后调任报刊主编、社长等职,他是宣传战线上的一位知名人物。当然,最难以忘怀的是基层的战斗岁月,特别是在十三团当连副指导员的日子。张秋桥刚刚来到山东抗日根据地不久,参加了著名的陆房突围战,他冒死突围者,而和他一起趁黑突围者,是时任泰西地委宣传部长著名领导人,他在回忆录中重点记述这一段,他们冒着日军的炮火,爬乱石、过山口,巧妙躲过敌人的封锁,两人身上多处擦伤和摔伤,但还是互相鼓励着奔跑了数十里,终于来到荣花树村,又碰到几位突围的战士,于是一块赶到集合地无盐村,胜利突出重围。建国后,张秋桥一直是在部队的宣传战线工作,职务是报社的副总编辑,他的哥哥春桥则在地方工作,担任上海报社的副总编辑,兄弟俩在职务上相差不大,可以说是一个级别,甚至秋桥的级别还要高点,因为1955年全军大授衔是上校军衔。不过,后来的那几年,他哥哥春桥的地位开始上升,担任市宣传部长等职务,很快就超过了他,那时春桥一度成为权倾一时的人物,但弟弟秋桥的职务一直没有变化。后来,春桥出事了,但对秋桥的影响不大,晚年他以副军职享受军职干部待遇离休,离休后,张秋桥一直怀念抗战的日子,老迈之年数次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回忆当年的一些英雄人物,对火热年代的怀念和对老战友的思念,在张秋桥的缓缓话语中汩汩而出,情深意长,听者感怀。
他还是几十年老习惯,笔耕不辍,写了大量回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章。还出版了回忆录《但求屹立天地间》,用亲身经历告诉后人那段斗争的历史。2010年11月,张秋桥因病逝世,享年90岁。他的生平里这样写着:“他性格坚强,患病期间,以顽强的意志,积极与病魔作斗争。他治家严谨,努力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告诫子女尽量少给组织添麻烦,体现了人格风范。”(本文参考资料《张秋桥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