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车云山

网友潮信 2024-05-12 06:49:49

醉在车云山

文/远山

一个春日,天将拂晓、晨曦初露,我和几个外地朋友一起开着车,沿着环湖路直奔车云山。这条路是一条近百里双向车道的旅游沥青公路,它环绕着被誉为“豫南明珠”的南湾湖,犹如一条玉带,舞动在群山之间。进入浉河区董家河镇睡仙桥村的地界,路上去茶山的车辆已明显增多。挂着省内外牌照的车辆鱼贯而行。我们的车速也因路上的车辆过密而渐渐慢了下来。不用我说,此次茶山之行,都是因茶而来,为茶而会。毛尖不语,却引各路“兵马”蜂拥而至,仿佛这一切都为毛尖所召唤,被毛尖的迷人香味所吸引。透过车窗,路的两侧美如画的茶廊、时而闪现的青瓦白墙马头墙的中式徽派仿古建筑,把南湾湖畔点缀得更加漂亮。朋友们无不感叹——“这真是‘车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抬头远眺,那高入云霄宛如屏障的信阳毛尖“八大名山头”,犹如一位身着白色婚纱、头顶洁白纱幔美丽动人的新娘,羞涩的面容若隐若现。这“八大名山头”就是著名的“五云两潭一寨”,它们安安静静地隐居在浉河区境内,享受着这里的美好与欢乐。

车上,朋友们急于了解信阳毛尖的前世今生。我先喝上一口茶水,轻咳了一声,却卖起了关子。此时的我成为车上的“焦点人物”,待放下茶杯,才慢慢道来——很久……很久……以前,南湾湖上游有座山,山里有位山民叫阿毛,他与名叫心尖的茶仙子私订终身。王母娘娘知道后,心尖仙子被贬下凡尘,变成画眉鸟,衔来一粒茶籽,以作留念。此茶籽乃仙茶籽,颇有灵气。转眼间,茶树满坡。茶叶鲜嫩,白毫细密,香气幽远。后人为纪念阿毛与心尖,从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给茶命名为“毛尖”。

后来当地媒婆为年轻男女牵线搭桥时,见面地点也都选择在这茶山上,想沾沾“毛尖”的喜气,期盼喜结良缘。男女双方见面后,用手掐毛尖茶的单双根数来表达各自的意愿,犹如暗语情话。如果双方分别掐两根毛尖绿芽,视为满意,成就一对姻缘,媒婆自然也喜出望外;如果双方任何一人,只掐一根毛尖,说明缘分尚晚一秒,媒婆便领着年轻男女走向山顶上的千佛塔,小心翼翼地供奉香火,祈求“毛尖”指点迷津,直到“有缘千里来相会”为止。

此时的车厢内,静得出奇,能听见彼此的心跳,朋友们都听得入迷。我告诉他们:“茶山上的故事多得我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诚邀各位以后挤出时间常到茶山上走一走,看一看。”

一位朋友意犹未尽地对我说:“请你把信阳毛尖获金奖的事给我们讲讲呗。”作为一个信阳人,其实这个问题我早就备足了功课,也是回避不了的。我很兴奋地向他们介绍,就像茅台酒是贵州人的骄傲一样,信阳毛尖也是河南人的骄傲,信阳人的荣耀,更是浉河区人的自豪。1910年,车云山下绅士陈玉轩、王选青等人集股到山上扩展茶园80亩,植茶8万余窝,创建了有名的宏济茶社(后更名为车云茶社)。1915年,因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独树一帜,产自“八大名山头”之一的车云山上的毛尖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之后,车云山毛尖茶又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荣获多项殊荣——1990年参加全国绿茶评比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国家金奖;1999年在昆明世博会上,车云山毛尖茶再获金奖……

朋友们都竖着耳朵听,恨不得插上翅膀,立马就要飞到车云山山顶,一睹这一枚枚小小毛尖的芳容。

车辆在环湖路上行驶近20公里的路程后,拐入040县道,大约再行驶15公里的路程就能到达车云山了。关于车云山最流行的说法是:乾隆年间,申州人拔贡程悌隐居此山中,因常见山顶白云翻滚,旋转如轮,遂命名为“车云山”,并自号“车云山人”。车云山又名北仰天窝,位于浉河区董家河镇西北部;它一山跨两省,与湖北的桐柏山区交界,约三分之二面积在河南境内。山上群峰挺拔,山势巍峨,苍山青翠,巨石嶙峋。

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车云山脚下。抬头仰望,一条直通山顶宽约6米的水泥路,犹如一条红色绸带一般披在车云山这个“冠军”的肩膀上,化为茶乡人的“致富路”。

为我们当向导的78岁的罗德国老人早已等候在山下一家茶场。几年前因茶我结识了热情好客的罗德国老人。他个高而瘦,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鼻梁上挂着一副黑边深度近视镜。罗德国老人曾担任过车云山村的会计,虽然家里有7口人,但是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逢年过节才回来。几年前他老伴因病去世,他还是舍不得放弃经营家里的几十亩茶园。他说:“山上家家户户都有茶园和茶坊。我与茶叶有不解之缘,每天从早到晚都离不开茶。”

走进茶场,老板陈国兰迎了过来,她说:“我家一共8口人,都是以茶为业,以茶为生。经营了100多亩茶园,每年要请采茶工40多人,带动20余家贫困户就业。”她停顿了一下,靠近我身边,和我耳语说:“我就是本村的姑娘,当时就没有打算外嫁。”不仅如此,很多外地采茶女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四季茶香,茶农们淳朴善良、勤劳好客,就留下来在这车云山上成家生子。罗德国老人告诉我们,他的外甥媳妇陶阿凤就是嫁到这里的20多位外地采茶女中的一个代表。

过去,车云山上住户并不多,后来修建南湾水库(现南湾湖)时,淹没区的一些农民朋友迁移到这里居住。村民们大部分都居住在车云山一处“隐秘”的山水之境,并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茶叶街区。全村630余人经营着约5800亩茶园,去年人均茶产业收入快两万元了。

车辆爬行至半山腰一处停车场,车多人更多。我们驻车观景,车还没有停稳,朋友们都急不可耐地跳下车。而憋了一个冬天的茶叶,见人不是点头就是哈腰。放眼望去,真是“风景这边独好!”满山青翠、茶香四溢,翠绿的茶垄随着地势起伏连绵,嫩绿的新芽挤满茶树枝头。行走在茶树间,朋友们伴随着欢歌笑语不停地拍照、录像,真想把茶山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尽收囊中,悉数带回家乡。身披绿装的茶山上人头攒动,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身背茶筐穿梭在茶园里的采茶人。一双双纤巧的手在茶树之巅上下翻飞,左右轮换,像表演舞蹈似的,让人眼花缭乱。“一捏、一提、一放”,茶筐内不久便装满了茶叶。勤劳的采茶人和漫山遍野的游客与郁郁葱葱的茶园交相辉映,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采茶女邹红艳高兴地告诉我们:“每年清明节前后,茶园若市,茶农家、炒茶坊内外都挤满游客,学采茶、炒茶、泡茶技艺,感受信阳毛尖的独特魅力,久久不愿离去。山上各个茶社、民宿、饭店老早都被预订一空。”

说话间,忽然云雾缭绕,几米开外,视野一片模糊,朋友们宛如躲猫猫,看不清对方的身影;一阵疾风来,头发被吹得凌乱,少女变少妇,我这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却变成二分头的年轻人。

罗德国老人看见我们惊恐而又狼狈的样子,赶紧走过来安慰我们说:“这里的天气就像小孩的脸一样,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刹那间浓雾弥漫,云山雾罩。有时一天之内,能经历云、雾、晴、雨等各种天气过程。我们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座山上,早已习惯了这里的天气了。”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气候,才成就车云山上芽壮、叶厚、香高、味浓的极品毛尖茶。

我们跟随着罗德国老人,一起走进一间炒茶坊里。一位夏姓师傅舒展灵巧的双手,拿着茶把,在空中有节奏地划过。这哪里是在炒茶?倒像是在表演一场优雅的舞蹈。聪明又淘气的孩童们在一旁学着夏师傅,有模有样地舞弄着手脚,给本来就热闹的场面又平添了几分活泼。

夏师傅介绍,采回来的青雕要经过三次烘焙,前后十几道程序,才能达到香气高、茶足干的目的。

走出炒茶坊,罗德国老人带着我们走进一家茶社,这家茶社是一个由十多间的两层楼房组成。楼前是一个可以停放近20辆轿车的院子,四周墙体上的造型都是各种形状的信阳毛尖。茶社是集餐饮、民宿、品茶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休闲场所,是罗德国老人的一个亲戚开办经营的,十多年来生意一直不错。大家一起围坐在会客厅的一个茶台边,服务员给每人泡上一杯信阳毛尖。不经意间,毛尖在玻璃杯里像跳伞队员在空中接到指令一样,慢慢地一根接着一根从水面逍遥自在地飘落到杯底,欢聚在“舞池”里;而每一根毛尖又如同嫩绿色的颜料一样,在水中渐渐地向四周渗透,水色变得黄绿透明。这番景象让朋友们愣了半天,目不转睛地盯着,嘴里还喃喃自语:“这茶叶香且体形美,总是看不够。”此时的我好像在旁边最多也就是茶的陪衬。

走出茶舍,我们驱车往山顶行驶。车辆行至一处陡坡路段,罗德国老人示意停车。在路的右侧,我们顺着他手所指的方向望去,山坡下约100米的地方有一处悬崖,最高处约6米,四周长满了茶树。罗德国老人讲,解放初期,“红黄学会”反革命暴徒在车云山上围攻革命者,残害百姓。有一位名叫赵钱的共产党人,被暴徒们追杀,不慎掉落到这处悬崖里。他被一茶农发现,趁着夜色背回家中时,已奄奄一息。这位茶农喂了赵钱两碗茶水后,他才慢慢地苏醒过来。后来赵钱在位于车云山东北约10公里的原驼店乡当乡长,多次到车云山上寻找那位救命恩人未果,十几年前赵钱因病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车辆继续行驶约三公里后,停在了千佛塔附近的一处停车场,我们步行来到了七层千佛塔下。目测塔高约30米、塔基宽约7米,犹如一座抽了条的金字塔。罗德国老人说:“现在的千佛塔是前些年由信阳一家企业援助、村民捐资共同建成的,这里是山的主峰,海拔710米。”他回忆说,过去千佛塔只有一间房屋,房屋中间供奉着托天佛石像,两边各供奉着四尊佛像,香火一直旺盛。文革期间遭到了破坏,塔里面的佛像也都不翼而飞。他听老一辈人说,武则天称帝迁都洛阳后,日夜辛劳,患上肠胃疾病,久治不愈。在御医的建议下,武则天饮用了车云山贡茶。说来也怪,她饮用贡茶没几天,骤然肠胃蠕动,消气化食,口舌生津,神清气爽。一向不喜欢喝绿茶的武则天,饮用车云山贡茶却治好了她的肠胃疾病。车云山贡茶的这一功效很快在皇亲国戚中传播开来,一时引为国饮。武则天凤颜大悦,为赏赐彰显车云山茶的奇效,遂降旨赐银在采摘贡茶的车云山主峰建造一座供奉千尊佛像的佛塔,故曰千佛塔。从此,车云山茶与千佛塔一起名扬四海。

罗德国老人很自豪地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当时的信阳县多次派我们车云山上的技术人员到原浉河港公社,为当地茶农培训种茶、炒茶技术。我们的技术人员都毫无保留、手把手地教他们。他们学到了技术,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儿。”

一芽春茶绿,一片乡村兴。浉河区持续多年深耕的茶产业,如今爆发出勃勃生机,“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更为信阳人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街小巷茶馆、茶舍、茶餐厅随处可见,随便走入一家,好客的主人都会为客人沏上一杯香气氤氲的毛尖茶。一边品茗,一边畅谈。茶香、茶韵,犹如呼吸,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信阳人的骨血之中。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风细柳斜的清明前夕,漫步在绿意遍野的茶山,嗅着清淡宜人的茶香,想象着茶农美好的生活,心都是醉的。(原题《醉在茶乡里》)

0 阅读:1

网友潮信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