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的全名叫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8子,庙号为清太宗。他继位后,针对父皇清太祖努尔哈赤晚年存在的弊端,决心开创崭新的局面。
皇太极在政治制度、经济方面、军事方面都实施了新政,并因此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后来清朝入关与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政治制度方面的新政在政治制度上,皇太极的新政主要体现在,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社会矛盾、实施行政改革三个方面。
1、加强中央集权
因为努尔哈赤时代的后金带有浓厚的民族原始特色,主要表现在,从天启元年(1621年)起,努尔哈赤命四大贝勒“按月分直”,这其实是一种分权制度;另外,努尔哈赤创建的后金国,直到皇太极为汗的第五年,其政府机构还不大完善。
皇太极即汗位后,觉得明朝的专制集权不错,就想效仿它来加强中央集权。他首先设了八大臣来管理国务,称八固山额真,让他们在旗内总管一切事务;当国家有事时,就与诸贝勒“偕坐共议”;当狩猎出师时,又可各领本旗兵行,还负有稽察责任。固山额真的设立,有效地削弱了诸贝勒的权力,大大加强了汗权。
针对四大贝勒“按月分直”分权的现象,皇太极刚即位,就首先去掉其一,只让三贝勒“按月分直”,到崇祯二年(1629年)就完全改为由以下诸贝勒代行直月之事。这样皇太极的权力便高高在上了。
爱新觉罗・皇太极
面对政府机构不完善,皇太极根据汉官宁完我的建议,仿照明朝的政体,正式设立了六部,并以多尔衮等贝勒分管各部,让贝勒以下,每部设满、蒙、汉承政三员,参政八员,启心郎一员。只有工部省设蒙古、汉军参政六员。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这样的设置,起到了“各司其事,事不留行”的效果。
从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始,当国人朝见时,由皇太极一人南面独坐,代替了原来他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的现象;并由按旗分依次朝见,取代了过去不论旗分,只依年龄大小为序的朝见习惯。这是皇太极成功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标志。
2、解决社会矛盾
在努尔哈赤的晚年时代,其境内的人民反抗此起彼伏。皇太极继位后即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他知道汉族官民备受虐待是祸乱之源,因此就规定,凡国内汉官汉民即使从前想逃跑的及与“奸细”往来的,都属于往事,不再予以追究,结果“逃者皆止,奸细绝迹”。
皇太极非常强调满洲、汉人“均属一体”,在审罪、服役时,要求不要有差别。他将从前按满官品级分配被掠为奴的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他还禁止诸贝勒大臣属下,私自到汉官家勒索财物及进行骚扰。
皇太极的这些措施,让汉人得到了安定,同时也感到后金统治下的地方是一块“乐土”。起到了收买汉族人心的效果。虽然当时已不再发生大批汉人被杀,或汉人投毒、拦路劫杀等反抗事件了,但皇太极却仍然注意缓和清朝的社会矛盾。
爱新觉罗・皇太极
皇太极命令臣下做好“养人”的事情,尤其是对新掠取或来降的满洲、蒙古、汉人一定要做好安置工作。虽然遭到他子侄们的极力反对,但这位远见卓识的大清帝并未因此动摇其国策。
3、实施行政改革
皇太极在政府机构设置上也作了相应的改革和进一步完善。当时清初决策的重要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对这个机构作了调整,让议政王大臣会议从此有了固定的程式,也更成了专制主义皇权的工具了。
以前的后金国是没有监察机关的,崇德年间皇太极成立了都察院,给他们稽察一切官员的大权。
皇太极为调解民族矛盾,任命满洲、蒙古、汉人担任承政,每部三人,以下皆参政。崇祯十一年(1638年)七月变更八衙门官制,每衙门只设满洲承政一人,以下设左右参政、理事、副理事、主事等官,由二等变成五等 。这就强化了以他为首的国家统治权力。
在清军入关前没有内阁的名称。但是皇太极统治下的大清已初具内阁性质的内三院。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
从文馆到内三院,虽任职者均为大学士、学士,但他们分工更明确了,有的负责编考历史,有的起草敕谕及注释古今政事得失,还有的向皇帝进讲。其行政机构的雏形与明朝非常类似。
经济方面的新政为了使国家统治长远,皇太极除了在政治方面实施新政外,还在经济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皇太极爱惜民力,停止修城筑墙,为的是“专勤南亩,以重本务”。他下令,八旗既已稳定之后,所有村庄田土就不要变更了。对于庄民的财产及所养牛羊鸡猪等,都不准任意妄取。
另外,皇太极虽没有改变掠夺财富的手段,但却更注意发展本地区的生产了。他称帝后立刻把保护土地牲畜作为法典规定下来,责令地里庄稼不准偷盗与损坏,母猪不许杀,也不准杀或出卖马、牛等畜生 。以后几乎每年都把督促耕种作为重要活动,提出“农时不可失”,“废农事者罪之”。
皇太极一再强调搞好农业生产,这使得入关前清朝的粮食不太缺乏;手工业生产也大有进步;与明及朝鲜的商业贸易在境内也常有进行。如,皇太极曾命令大学士希福带领八家商人,及公以下牛录章京以上家人的庞大代表团,赴张家口贸易。后来又命人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买马。个人远走贸易的也相当活跃。
军事方面的新政在军事方面的新政,皇太极变革了八旗;在辽西受阻的情况下,他改变对明朝的进攻策略,为大力利用蒙古,并且绕过山海关,从长城各口入边。特别是在吸引明将上有突出表现。
爱新觉罗・皇太极
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皇太极听从下属的建议,改变原来屠戮辽东及关内四城的做法,以对待大凌河之役归降的汉人为榜样,重新树立“善养人”的形象。他主张无论官民都给家室和庄屯,不要让一个人居无定所。
在皇太极这种政策影响下,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纷纷归降了后金。崇祯六年(1633年)六月三日,皇太极率诸贝勒出迎至浑河,行抱见礼,以示优隆。这是后金发展史上的大奇迹,孔、耿不仅带了一万二千多精壮官兵及红夷大炮等,而且让明朝的辽东海防很快崩溃了。
总之,皇太极继位后,在政治制度、经济方面、军事方面都实施了新政,并因此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后来清朝入关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这些新政,对我们民族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军队的管理等,都有较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