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为了变得更好看、更健康,你已经坚持了好几周的减肥计划,但是朋友突然给你一块你最爱的蛋糕,这时候你会如何选择?
相信有不少人都会觉得吃一块也没什么,然而事后你还是觉得有些负罪感,于是减肥计划又在一次次的“破戒”中逐渐作废。
其实,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种情况,有研究表明,很多节食者的减肥之路都不容易,在节食期间每周大约会出现 3~12 次饮食失控的情况,这些小小的失控通常会导致他们逐渐放松节食计划,甚至完全放弃减肥,有些人可能还会出现最终体重比节食前更高的现象。
有时候我们不禁会疑惑,为什么明明减肥计划制定得很严格,而且自己前期也一直以超常的自律在坚持,可越是严格自律,好像“反作用力”就越强?那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无痛减肥”呢?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负罪感让我们越减越肥
在减肥过程中,很多人都曾经历过吃了“不该吃的”食物后的强烈负罪感。这种负罪感的产生,来源于我们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希望通过极度的自律来达到体重目标。心理学家指出,适当的自我要求有助于我们设定和实现目标,但当这种要求变得过于严苛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就会出现一种自我批评的声音,我们会过度批判自己的表现或行为,并且常常会伴随着强烈的自责和负面评价。
自我批评往往会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自我不足(Inadequate Self),即认为自己无法达到自己或他人的期望,而感到自己不够好,例如因为自己无法控制饮食而认为自己“很差劲”“毫无自制力”;另一种是自我憎恨(Hated Self),即因为自身的某些特质或行为感到愤怒和憎恨自己,例如因为自己报复性饮食而认为自己“很可悲”“不值得拥有更美好的自己”,甚至在有些极端的情况下还会伴随着自我惩罚和自伤的念头。
研究发现,当人们在自律节食的过程中,因为偶然的饮食失控而出现自我批评时,很容易会让人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当一次失误被放大为对整体自律能力的否定时,我们内心复杂的消极情感也会像洪水猛兽般被释放出来,一下子感受到羞耻感、低自尊、焦虑和抑郁症状等,对我们的减肥动力和自我效能感造成严重打击。减肥本就是一场长跑,但在自我批评声音和消极情感的双重打击下,就会催生“反正已经失败了,还不如彻底放弃”的想法,导致“越减越肥”。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情绪性进食的陷阱
负罪感和自我批评并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层面,它们常常会引发更多行为上的反应。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减肥失败时,或者任何感到情绪低落、焦虑或压力巨大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找零食来吃,觉得自己必须吃点甜食才能好受一点。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指的是个体在遭遇情绪困扰时,倾向于使用食物作为应对策略,以寻求情绪上的暂时缓解或安慰。这种饮食行为往往与生理饥饿无关,更多是基于心理需求的满足,因为当我们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带来暂时的愉悦感和安慰作用。
研究发现,情绪性进食是减肥失败和体重反弹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情绪缓解后,新的负罪感会随之而来,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再次“犯规”了,继而陷入新一轮的情绪失控和进食循环,导致体重不减反增。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过于依赖情绪性饮食作为应对消极情绪的策略,而实际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解决,这又会加重原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发展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如何实现“无痛自律”?
其实不只是减肥,生活中各种改变和习惯养成计划,都可能会因为我们一两次的“破戒”而导致自我批评和自暴自弃,长期的自我批评会降低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即对自己不再抱有强烈的信心,在面对一件需要坚持付出努力的事情时,常常会冒出“我自制力太差了”“我不可能做得到”等消极的自我暗示,于是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之间塑造了一个自认为“无能”的自我。
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有效的方法,来让自己成功执行并完成一个改变自我的计划,给予自己一定的正向反馈,增加自我效能感,用一次次的成功改变来重新塑造一个“我能做到”的自我。
1.设定合理而灵活的计划
无论是节食计划,还是养成新习惯的计划,最重要的不是一步登天,而是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经常获得正面反馈,哪怕是很小的成功,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强的成就感。所以,我们首先可以尝试设定较为合理而灵活的计划,而不是追求高度严格自律,例如采取以下方法:
设定减半原则如果你平常每周吃 3 次甜点,那么一下子强制自己完全戒掉甜食可能就会过于激进,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设定一个减半原则,比如从每周吃 3 次减少到 2 次,这样的目标更容易实现,并且不会完全压抑自己正常的需求。
逐步增加自控力从小事开始,设定每天可以完成的小目标,比如每天只吃一份零食,或者用一份水果替代零食。逐步培养自律的能力,让自己在面对诱惑时更有自信。
设定自由日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意外事件或者自身情绪波动,而导致自己难以坚持的情况,而过于严格的计划往往会让这些小意外催生内心的负罪感。因此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更灵活的饮食计划,允许自己有一定的余地。例如,设定每个月仅有的一次“自由日”,在这一天里适度放松饮食限制,这样即使偶尔“破戒”,我们也能够平静地接受,并在接下来的饮食中继续保持自律。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2.自我共情,接纳不完美
心理学家发现,自我共情(Self-compassion)打破负罪感与情绪性进食恶性循环的有效方法,它指的是我们在面对错误或失败时,能够对自己表现出理解、宽容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苛责和批判。当我们面对错误时,不是通过自我批评,而是展现出自我共情时,不仅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还能够帮助我们在行为失控时更快地恢复正常状态。
对自己展现出自我共情,首先就是要意识到并停止对“完美主义”的自我要求,因为要求自己完美执行计划,常常让我们陷入“全或无”的思维陷阱。如果你稍有偏离计划,完美主义会让你感到自己“彻底失败”,导致进一步的破罐子破摔心态。例如,如果你一天中已经多吃了一块蛋糕,完美主义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失败了,从而失控地吃下更多食物。以一种宽容温和的态度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更有利于自己坚持到最后。
自我共情并不是一个说做到就能做到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经常反复练习的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练习:
觉察当你感到情绪波动或进食失控时,首先识别自己内心的这些情绪:“我现在感到焦虑/内疚/失望。”
认同然后告诉自己,这种感觉是正常的,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每个人都会偶尔感到失控,饮食失控是很常见的事情。”
安抚最后给自己一个安慰性的回应,比如:“我正在尽力,这次的失控并不会影响我的长期目标。”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3.用 10 分钟规则应对情绪性进食
情绪性进食是我们的大脑应对消极情绪的自然反应,要求自己完全避免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个 10 分钟规则来尽量避免这种不良的应对策略。
当你想要用吃东西来疗愈心情时,先给自己 10 分钟的时间去评估自己是否真的饿了,还是仅仅因为情绪波动。这段时间可以用来思考一下: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进食能否真正解决我的情绪问题?等到 10 分钟后,你可能会发现这时候进食的冲动已经减弱了。
10 分钟规则的原理其实就是在内心制造一个心理缓冲空间,避免自己被一些情绪性的思维带偏,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避免做出冲动决策的情况,例如冲动购物、吵架时的偏激行为等。
所以,如果你经常会有这种自律失败的情况,不妨试试以上这几种方法,同时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减肥和自律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学会像对待最好的朋友那样与自己共情,接纳自己的小小失误,并通过逐步建立自律能力,才是通向长期健康生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Kelly, A. C., & Carter, J. C. (2013). Why self‐critical patients present with more severe eating disorder pathology: The mediating role of shame.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2(2), 148-161.
[2] Duarte, C., Stubbs, J. R., Gilbert, P., Stalker, C., Catarino, F., Basran, J., ... & Morris, L. (2019). The Weight‐Focused Forms of Self‐Criticising/Attacking and Self‐Reassuring Sca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associations with control, loss of control of eating and weight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women.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92(4), 539-553.
[3] van Strien, T., Cebolla, A., Etchemendy, E., Gutierrez-Maldonado, J., Ferrer-Garcia, M., Botella, C., & Baños, R. (2013). Emotional eating and food intake after sadness and joy. Appetite, 66, 20-25.
[4] Boone, L., Vansteenkiste, M., Soenens, B., der Kaap-Deeder, V., & Verstuyf, J. (2014). Self-critical perfectionism and binge eating symptoms: a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interven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need frustr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61(3), 363.
策划制作
作者丨ACC心理科普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策划丨钟艳平
责编丨钟艳平
审校丨徐来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