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中国医生挽救母亲生命,巴基斯坦老人用半生寻恩,后来咋样了?

荒唐之路 2022-11-24 14:58:52

巴基斯坦人马基隆学的第一句中文是:你好,中巴友谊万岁!

为完成母亲遗愿,他辗转40年跨国寻找救母恩人,那位在最危急时刻拯救了母亲生命的中国医生——王先知。

2017年7月2日,央视《等着我》栏目录制,马基隆按下“希望之门”按钮。

随着舞台上的门缓缓开启,他终于见到了替母亲做手术的助手之一尚继越。

马基隆异常激动。

当可年的主刀医生王先知,因病未能亲自到节目现场。

两人隔空问候,相约8月在乌鲁木齐相见。

7月30日,马基隆依然用视频的方式与王先知连线。

第二天,王先知离世。

让人痛心的是,这距离两人约定的日子,还有3天。

马基隆参加了王先知的追悼会。

这是他与恩人的初见,不曾想,也是最后一次。

这个长达40年的故事,见证着中巴深厚的友谊。

1966年,中国和巴基斯坦决定修建一条连通两国的高速公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中巴喀喇昆仑公路。

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1961年,马基隆在巴基斯坦洪扎帕苏村出生。父亲是军人,母亲带着哥哥弟弟和他在家干农活。

1966年,为帮助巴方打通对外经济生命线,两国根据协议开始修建喀喇昆仑公路。

因修建路段地质复杂,极其容易发生雪崩、滑坡、塌方、积雪和地震等灾害,巴方在独立完成境内公路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政府决定派人援助巴方修筑公路。

1969年,由中国新疆建设兵团、筑路工人和解放军医疗队组建的援巴部队来到巴基斯坦。

1977年6月,具有15年工作经验的普外科医生王先知加入援巴医疗队。

当时的马基隆16岁,王先知38岁。

两人在喀喇昆仑公路的修筑期间发生了交集。

那一年,马基隆母亲被诊断出腹中长了3公斤的肿瘤。

医生下了死亡通知书:最多再活一个月。

马基隆在外痛哭,回家却安慰母亲,“不会有事的。”

当地没有医术高明的医生,马基隆和父亲绝望之际,找到了中国喀喇昆仑公路援巴医疗队。

一见到中国医生,他苦苦哀求,“求求你们,救救我妈妈。”

王先知了解患者病情后,决定为其动手术。

因此事重大,在把患者情况反馈到中国援巴指挥部,并取得巴方同意后,王先知和医疗队开始了治疗方案。

当时援巴医疗队条件特别简陋。

高寒缺氧的环境,手术器材有限,手术只能在一间石头砌成的小房子里进行。

手术最关键的是,需要充足的血源。

马基隆得知后,重新燃起希望,马不停蹄赶回村里,挨家挨户请求村里人献血。

再一次绝望的是,本来答应献血的村里人,却没有一个人来。

手术计划出现了意外。

他蹲在手术室不远处的角落,很无助。

可手术刻不容缓,绝不能延后。

迷茫之际,援巴医疗队医护人员再次解决了燃眉之急。

他们即刻联系了筑路工地上的工人,让符合献血要求的人赶来医院进行献血。

最后,20名中方筑路工人和医护人员为马基隆母亲输血,而手术也很成功:马基隆母亲腹中的3.7公斤的肿瘤被取了出来。

手术后的一周,王先知医生和护士们轮流细心照顾患者。

3个月后,马基隆母亲康复出院回家。

出院前,她拉着医护人员,要求合影一张。

此后,中国医生救活被判了死刑的肿瘤病人,在当地流传开来。

他们都认为,那是奇迹。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中国医疗队还常常到马基隆家,去为其母亲复查和提醒日常注意事项。

中国医疗队在援巴修筑公路期间,曾为250人动手术,诊治了住院病人1200多人,门诊开启了2400多次,而单单是医疗巡回就高达3900多次。

马基隆肯定对这些细节不清楚,但他深深记得那个主刀医生王先知。

1979年,喀喇昆仑公路建成,王先知和医疗队返回中国。

马基隆和中国援巴医疗队失去了联系。

自从其母亲痊愈出院后,身体一直健健康康,她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命。”

马基隆母亲时常看着那张合照,惦记中国恩人。

1986年5月,喀喇昆仑公路正式开通。

马基隆成为了往返巴基斯坦和中国新疆的货运司机,为哄母亲,在新疆购买了一台电视机。

在无法再次见到中国医生的那些日子,母亲每天都坚持只看中国节目。

其实,她一点中文都不懂。

可依然会问:这是中国的吗?是中国的我就看。

她看着电视机里的中国人莫名开心,时常亲切念叨着:好想再见见当年那些医生。

中巴两国的红其拉甫岸开放后,她更期望能去中国。

思念太过浓烈。

马基隆深知这是母亲的愿望,从此便开启了漫长的寻人之旅。

每次他从喀喇昆仑公路返程回家,母亲都会问:是否有中国医生的消息。

马基隆一说还没有,母亲就开始生气,埋怨他不好好找救命恩人。

当年中国援巴医疗队都是从全国各地抽调出来的,只有一张合影,任何个人信息都没有,寻人简直就是大海捞针。

加上他只是在关口边境运输,无法真正开展寻人工作。

他也很苦恼和犯愁。

除了毫无消息外,马基隆也不懂中文,沟通也成为一大障碍。

2001年,为了更好寻找救母恩人。

40岁的马基隆前往乌鲁木齐学习中文,他学的第一句中文是:你好,中巴友谊万岁。

他答应母亲,一定会带她去中国。

遗憾的是,2014年10月,马基隆母亲去世。

临终前,母亲把珍藏的合影交给马基隆,嘱咐他一定要打听中国医疗队的消息:他们让我再活了一次,他们也是你的亲人。

找到中国医生,是母亲最大的遗愿,她把梦传给了马基隆。

或许是上天显灵。

一次偶然的相遇,让马基隆的中国“寻亲之旅”发生了奇迹。

2017年清明节前夕,一些当年的援巴筑路工人前往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市的中国援巴烈士陵园祭扫战友,需要请一名当地翻译。

有人推荐了马基隆。

马基隆顿时心生喜悦,赶忙拿出合影,期待有人能认出合影中的人。很可惜的是,来祭扫陵园的这批援巴筑路工人没有一个人认识中国医疗队的。

正当失望的时候,其中一位筑路工人田念胜靠近马基隆,建议所有中方人员把合影照下来上传到自己的微信群和朋友圈,扩大找人的范围。

另外,他还建议马基隆可以联系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组。

在田念胜的帮助下, 一位叫高建岭的老战友在某个微信群见到那张合影后,马上认出了那些都是他的战友。

他急忙回复:我认识照片里的所有人,并且还保留马基隆母亲那切除的3.7公斤肿瘤的照片。

同年7月,随着马基隆寻“亲”40年的事迹迅速发酵和传播,中央电视台寻人栏目《等着我》很快就联系上了1978年中国援巴医疗队的人员。

马基隆跨国寻救母恩人40年,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他在央视《等着我》栏目录制现场,激动地等着舞台的“希望之门”缓缓打开。

2017年7月2日,援巴医疗队医护人员尚继越从“希望之门”走出来。

即便时隔40年,可马基隆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两人在现场紧紧相拥。

栏目组为马基隆准备了惊喜,当年援巴医疗队的所有医护人员都到了现场。

马基隆泪眼蒙蒙,逐一和“亲人们”握手拥抱。

可惜的是,马基隆母亲的主刀医生王先知,因病无法亲自到北京。

栏目组现场连线了王先知。

两人隔空问候了彼此。

至此,马隆基母亲的遗愿完成了一大半。他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能亲自见到王先知医生。

据悉,记者在新疆军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见到了精神萎靡的王先知,但在提起当年那段援巴事迹时,他眼睛闪烁,举起胳膊喊了起来:中巴友谊万岁。

7月30日,马基隆得知王先知的消息后,对其进行了视频连线,看着视频里的恩人,他笑着饱含热泪,“终于,实现妈妈的梦想了。”

而视频里的王先知,躺在病床上插着氧气管,呼吸急促,却也笑着对马基隆说了一句:中巴友谊万岁。

两人相约8月初在乌鲁木齐相见。

寻亲之旅一波三折,以为该圆满落幕之时,第一次的视频见面却变成了最后一次。

第二天,王先知医生去世。

马基隆匆忙从巴基斯坦赶往新疆,参加了恩人的追悼会。

他说,“我都想好了,再见面的时候,一定会戴上庆祝节日的白色羊绒帽。”

白色是巴基斯坦最尊贵和喜庆的颜色。

他没有机会穿给恩人王先知看了,可他依然在其他地方表达了他的尊重。

8月6日,乌鲁木齐举办了修筑喀喇昆仑公路员工回国四十周年纪念会。马基隆戴着他的白色羊绒帽,见到了王先知的遗孀吴建邦。

他暖心安慰吴建邦。

而吴建邦则代表王先知,赠送了马基隆一顶花帽和一块蓝田玉,一个代表新疆,一个代表王先知的故乡蓝田县。

她想表达:赌物可以思人。

她感慨哽咽道,“他一直想见见马基隆,如今这个愿望也只能由我来完成了。”

对于马基隆来说,40年的寻人之旅终于得以结束。

只是,不能亲自见面道谢,那依然是终身遗憾。

2022年,距离马基隆和吴建邦见面已经过去了5年,但彼此都留下了联系方式。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他们的情谊未完待续。

一条公路连接了两个国家的情谊,一次救助诞生了刻骨铭心的故事。

中巴友谊,也未完待续。

喀喇昆仑公路,被称为“中巴友谊之路”。

马基隆对中国深厚的情感,也像那1200公里的喀喇昆仑公路一样无限绵长。

因为中国的援助,巴基斯坦把喀喇昆仑铁路命名为“北京”;

因为中国的援助,巴基斯坦有位普通老人阿里·艾哈迈德,自1978年起就为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吉尔吉特的中国烈士陵园守墓37年。

……

太多太多的深厚感情无法诉说。

马基隆说,无法亲自见到王先知医生很是遗憾。

如果真的是遗憾,那就由他们的子孙后代来弥补吧。

在弥补之际,那份中巴情谊,也将由此延续下去。

在中国人和巴基斯坦人心里:

中巴情谊,一直比“喜马拉雅山高,比阿拉伯海深”。文/Y小姐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