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校长,因扎根云南贫困山区数十年,为女童和妇女教育事业默默耕耘,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大众的尊敬。她的事迹也被广为传颂。
而最近,以张桂梅为原型的电影《我本是高山》,也官宣定档上映,也再次把张桂梅校长送上了热搜,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张桂梅的生平事迹以及贡献。
与此同时,张桂梅校长也因为多年来在妇女工作上的贡献,当选为新一届妇联副主席,受到全网祝贺。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当不少网友为了表达对于张桂梅校长的尊敬,尊称其为“先生”时,却遭到了一些女权主义者的质疑。
显然在女权看来,从杨绛到屠呦呦再到张桂梅,这些伟大女性被不少人习惯称作“先生 ”,看上去是尊敬,实际上却是男女不平等的体现,尤其是一些男性爱尊重张桂梅为“先生 ”的做法,更是遭到女权的吐槽。
在女权看来,毕竟如今是个平庸的普通男人都能被称作“先生”,为什么要特别有贡献的女性,才能享受和普通男人一样的称呼呢?叫张桂梅女士、乃至亲切点叫“桂姐”,不比强行装文化人,喊女性“先生”要更合适?
当然,女权因为“先生”一词做文章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年来一直作为性别对立话题被热议。毕竟在多数男性看来,“此先生”非“彼先生”,显然叫张桂梅“先生”是尊称,跟叫你身边的普通男士“先生”,能是一回事?很多女权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罢了。
但在女权看来,就算不是一个意思,其中也涉及到了长期以来的性别刻板印象。
在女权看来,毕竟在传统旧社会,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先生”专指男性。但那时候能享受教育、还成为文化人的女性少之又少,“先生”一般印象中也是指代的男性。
而到了改革开放后,因为受国外文化影响,普通男性也能被称作“先生”,“先生”的意义也被泛化了,被赋予了更多的性别特征。
虽然如今通常意义上的“先生”,和旧社会的“先生”不是一个意思,但要恢复“先生”本来的意思,让“男士”和“女士”来区分性别,显然是积重难返了。
因此在女权看来,不管是过去用来形容文化人的先生,还是现在形容普通男性的先生,都不太适合再这么称呼有杰出贡献的女性,应该与时俱进,用女士等更合适的称呼来代替。
但在很多对女权无感的网友看来,这些女权是过于上纲上线,煞风景了。别人都在表示尊敬张桂梅校长,你们却在这里搞性别对立话题,难道不反而显得不尊敬张桂梅女士?
先不管叫张桂梅“先生”合不合适,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称呼张桂梅这样的杰出女性为“先生”,跟称呼普通男性为“先生”,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意思。
而那些尊称张桂梅为“先生”的人,也不会有女权所说的,认为女性要特别伟大才能享受和普通男性一样的称呼的意思。只有尊敬的意味才会用这么有分量的称呼,而不是像女权认为的什么歧视女性,属实是敏感过头,什么都要扯到性别问题上。
为此,也有网友认为,抛开性别问题不谈的话,类似于“先生”的,还有“老师”一词的泛化,在过去,真的是要教书育人的才能被尊称为老师,而如今随便什么人,从娱乐圈到普通行业,都能被叫“老师”,虽然大家也知道"此老师”非“彼老师”,但也从中可以看出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冲突,对于传统称谓的影响变化。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分享!
无知还说出来就丢人了
我觉得还是应该回归先生本意。因此大力建议生活中去先生化的称呼,不要一上来就先生小姐,平白把一个尊称弄廉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