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时下最火的电影是哪一部,回答肯定是:《隐入尘烟》。坦率讲,看完电影以后,我不大喜欢这个片名。分明是一部接地气的故事,描写甘肃偏远农家的苦日子,偏要弄一个文绉绉的名字,明显与内容不融洽不协调。依我的浅见,片名就叫:《马有铁的苦日子》,或者叫《这扎扎的生活》。扎扎是当地方言,是这地方的意思。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部生活剧。
比如当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名字就用得非常好。底层就是底层,你非要把它上升到哲学高度,搞得神乎其神,效果未必如愿以偿。当然,这也可能是编导想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偏要把土得掉渣儿的事儿披上个高大上的外衣。如果是这样,就应另当别论了。
回到正题。故事既然土得掉渣,为什么还会引发关注大受欢迎呢,显然是和绝大多数弱势群体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普通百姓,哪怕没像剧中人物活得那样悲惨,但由于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极为贴近,自然就会引发情不自禁的共鸣。
它与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格格不入,也与充斥荧屏的神剧烂剧帅哥美女小鲜肉彻底绝缘。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拨动底层贫困民众的敏感神经,也会引发“何不食肉糜”的富人阶层的新鲜和好奇。因此,它的大火,也就顺理成章势在必然了。
一、台词好女主人公贵英,一条腿有毛病,一只胳膊也有毛病,还有尿失禁的毛病。可想而知,这位生长在偏远贫困农村的残疾女人,能嫁给木讷老实本分的马有铁,也算有了个不错的归宿。有铁和贵英成亲后,来到母亲的坟前烧纸。有铁说:爹,妈,我是有铁,这是贵英,我们成家啦!今天来给你们烧些纸钱,你们领上了,风风光光地花去哦。
马有铁的家乡,显然是河西走廊靠近沙漠的边缘。烧完纸后,俩人坐在沙丘上,有铁拿出供品的苹果和馍馍:给,吃个苹果,吃个馍。见到贵英还在迟疑,有铁接着说:后人不吃,先人不得。吃去。
躺在自己亲手垒起的土炕上贵英说:我咋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有自己的家,能睡在自己的炕上。有铁说:等秋天苞谷掰下来卖了,赶在过年前,给你买个大电视。完了,把你领到市里的大医院里,找个大夫,好好地给你看看。贵英说:活了这么大,还没去过市里呢。有铁说:我也没去过。那我们去了,美美的浪浪。
浪浪是西北方言,是玩耍的意思。在别的地方,浪是贬义词,是不正经的意思。好的台词,能把观众和剧中的人物一下子拉近,仿佛人物和故事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台词,看似土得掉渣,却蕴藏着无尽的酸楚和真诚,更与角色人物密切吻合。此片的编剧导演都是李睿珺。他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有一点却无可置疑——他对底层民众生活有着详尽了解,有着纯朴的深情,否则绝对编不出这样的台词来。
二、细节好打土坯盖房子,把玻璃瓶打掉底,瓶底朝上,瓶嘴朝下,用泥埋在房檐上作流水管。这个土办法,走南闯北从来没见过。看来这应该属于甘肃偏远贫困农村才有的特色。我们常说接地气这个名词。像这样的细节,可谓是接地气的最直接,最形象,最真实,最生动鲜活的典型范例。不难设想,如果没有深入生活的经历,是不可能挖掘出如此鲜活的细节的。
劳累了一天,躺在自己亲手砌起的土炕上,贵英用五个葵花籽在有铁的手上摆成花的形状,使劲地按了按,再拿下葵花籽,手背上便出现了一朵葵花的印迹。在这对患难夫妻的眼睛里,这花朵是那样绚烂多彩,令人神往。这应该是他们仅有的,最为珍贵的娱乐生活吧!
为给在地里干活儿的有铁送饭,病中的贵英半路病情发作,摔进水渠里,淹死了。
把贵英从渠里捞上来,回到家里,有铁默默地把贵英的遗像挂在土墙上,也在她的手上印出了相同的葵花印,久久地看着。
在贵英的坟前,有铁把纸糊的大电视点着了,一边烧一边说:贵英,这个电视你收上。
类似这样的细节,影片里还有很多。它既没有渲染煸情,也没有长篇说教,只是短短的一两句话,默默地展现给观众,仿佛一切都那么平淡无奇,又深深地触动人心,难以忘怀。
三、情节好大热天,有铁和贵英睡在房顶上,有铁用绳子把俩人拴在一起,边拴边说:桥头的老汉婆子们,说我巴不得把你拿个绳绳拴在裤腰带上。我现在就把你拴上,省着你半夜滚下房顶去啦!
馍馍掉到地上,有铁捡起来吹了吹,继续吃。贵英说:别吃了,跌土上了。有铁说:怕啥哩,啥不是土里头生的。土都不嫌弃我们,我们还嫌弃土吗。土就是干净东西,不管你是有钱有势的人,还是啥人,你只要种上一袋袋麦子,它就能给你长出来十几袋二十几袋麦子来。
这句话,是有铁在全剧里说得最长的一句话,他反映的不仅是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又何尝不是揭示出人类生存所最为珍贵的哲理。
四、演员好打土坯,赶驴车,干农活,上坟烧纸等诸多环节,饰演有铁的演员表演得极为自然,沉稳,真实,可信。不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做到如此逼真的。
海清饰演的贵英,应该是她演艺生涯的一个巅峰。作为平素以光鲜亮丽面世的女明星,要饰演几分钟的苦戏并不难,难的是由始至终的苦,丑,愚,笨,呆,傻,麻木和迟钝。这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力和强烈的敬业精神,更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否则是难以完成这既要吃苦更有损光鲜形象的角色。应当说,海清为一味追求光鲜而装腔作势的个别女明星们带了个好头,作出了表率,应该给她点赞。
五、主题好马有铁和贵英的生活当然不是当代农村生活的全部,它不过是个缩影。但它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是客观现实的映照。村里的年轻人都已外出打工,包括马有铁的亲弟弟同样出走,许多人已在外定居,不打算回来了。在家种地的都是些老弱病残。
而像马有铁和贵英这样既没有文化又老实巴交的农户,和戴着金链子开着轿车包地租地的大户人家相比,就形成了鲜明对照。于是,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而影片中弱势群体被人轻视,看不起,嫌弃厌烦的倾向,不仅是在富人阶层,即便在底层民众当中,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这才是最可怕的!于是,如何才能走好共同富裕之路,便不可避免地摆到了桌面上来。它分明在呼吁,在呐喊,在招唤人们发自心底的善良,美好,同情之心的回归。应当说,影片最大的贡献正在于此。
影片结尾,黑色荧屏上出现白色的,小得不能再小的演职员字幕,包括协作单位和赞助人名单,时长达到一分多钟。等这些都过去后,最末尾有一行小字:2011年冬,老四马有铁,在政府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乔迁新居,过上了新生活。这句话,相信99.9%的观众是看不到的。因为极少有人会把如此多的字幕看到最后。它显然是后期制作时特意加上去的。
它算不算光明的尾巴和大团圆暂且不说,只说这样的影片能够通过审查上映,说明审查部门有胆识,有魄力,有胸怀,有担当。更说明我们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正在迈出毫不迟疑的,坚定的步伐!仅从这一点,影片虽然是灰色调的,但它又何尝不是透射出强烈的积极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