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围剿”中国产业时,印度这个“西方的宠儿”,又享受到天上掉馅饼的滋味了。近日,德总理朔尔茨率团访问印度,据相关人士透露,尽管印度不是“新中国”,也无法取代中国,但它是德国“去风险”的关键一步,所以,哪怕印度存在官僚主义、腐败的风险,但是朔尔茨还是义无反顾,踏上了这片“投资热土”。
说实话,朔尔茨想押宝印度,却把锅甩到中国头上,实在有点冤枉我们了。德国的困境,来源于西方的两场“政治正确”:在北溪管道爆炸后,德国失去了廉价的俄罗斯能源,导致生产成本上涨;欧盟为了“封杀”中国汽车,通过了“征收关税案”,对德国汽车产业造成冲击,面对两场危机,德国不仅不反思,反倒把罪责归于中国,以“减少对华依赖”为借口,大力投资印度,这完全是倒打一耙!
其实,德国这么看重印度,除了想减少对中国依赖,还有两大重要原因。
首先,这跟印度的历史文化有关。当年,英国靠着东印度公司,统治了印度三百年,深深影响了当地文化,印度独立后,表面上摆脱了西方列强统治,实际上内心仍有自卑感,始终对西方抱有好感和认同感。相比之下,尽管中国跟印度有相似遭遇,但文明从未中断,也学不会向西方“低头”,所以朔尔茨选择印度,恐怕也是想换一个,更亲近西方、更听话的“仆人”。
其次,德国投资印度,恐怕也是看重了印度的潜力,比如廉价的劳动力、待开发的市场,抢先入局印度,就能享受“人口红利”。
说实话,印度市场确实是块肥肉,但想吃下去,还要看德国的牙口够不够硬。网络上有句名言: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这几年,印度作为西方投资界的“宠儿”,不少跨界企业以身入局,想抢个“人口红利”先机,但慢慢地,大家发现这地真不好混。它们一边高喊“欢迎外资”,等资本投钱后,就给企业扣上一个“黑锅”,再套上各种限制,之后不是开巨额罚单,就是收购企业,长此以往,谁还受得了?
除了政府“割韭菜”,印度工人也不好惹,比如三星的工人,就以罢工威胁,要求“岗位世袭”,让后代子孙都能享受这份福利。难怪苹果公司,宁愿把前期投资打水漂,也要逃离印度,在层层剥削下,就连西方资本家来了,都得被扒掉一层皮。
在外资急着撤离印度时,德国却准备入局,看来还没遭到印度的“毒打”,该让德国长长见识了。当严谨的德国,遇上不按常理出牌的印度,不知道会碰撞出什么火花?恐怕以后,严谨的德国制造,将改名为“咖喱味”的德国制造了。
只能说,德国很幸运,出现了一个默克尔,但不幸的是,只有一个默克尔,在朔尔茨的领导下,德国会走向何方?咱们且看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