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五回的十八路诸侯中,出现了韩馥的名字,排序第二。他当时是冀州刺史,一方要员。可转眼过了两回,到了第七回的时候,我们的韩馥先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太没有天理了。董卓还没被讨灭呢,我们的韩馥先生就已经谢幕了。
根据《三国演义》第七回的记载,袁绍想得到冀州,便和公孙瓒说:你去夺了韩馥的地盘吧,我一定帮你。公孙瓒就真的要发兵,来攻打冀州。袁绍又赶紧派人对韩馥说:韩馥老哥,公孙瓒要来打你,你早做防备啊。
韩馥一看袁绍这么向着自己,就派人把他请到了冀州,让他来帮帮自己。没想到,袁绍来了以后,便不走了,占了人家的地盘。公孙瓒也被他耍了,两人大打了一场。韩馥一看这个架势,知道袁绍对冀州是志在必得了,自己留在这里恐怕是凶多吉少,还是早走为好。
于是,韩馥就离开了冀州,去到了张邈那里。我们的袁绍袁盟主,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富饶的冀州。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韩馥的结局却不是这样的。相比于他真实的结局,《三国演义》让他安身在张邈那里,这多少来说是作者的温情吧。
韩馥:我并没有上将潘凤,但我的手下人才济济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华雄在诸侯阵前挑战时,韩馥说:“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随即派出潘凤迎战华雄,但潘凤还是被华雄斩了。
潘凤的知名度比韩馥的还要高,但实际上,历史中并没有这样一个叫潘凤的人,他是《三国演义》虚构出来,为的是衬托关羽的勇猛。但那时的韩馥,手下确实是有一大帮的人才。就连我们的袁盟主袁绍,也是归韩馥所管。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东汉的时候,有了三级行政区划,即州、郡、县。本来,州不是行政区,而是监察区,但后来却成了一级行政区,而原来的一级行政区郡就变成了二级行政区,县就变成了三级行政区。
当时,袁绍是渤海郡的太守,而韩馥是冀州牧。渤海郡只是冀州下面的一个郡,所以袁绍是韩馥的下级。
潘凤,《三国演义》虚构的人物
但他们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东汉的时候,袁绍的家族是很有势力的,有多人在朝中做了大官,被称为汝南袁氏。很多官员都曾是汝南袁氏的门生故吏,这其中就有我们的韩馥先生。
有了这层关系以后,韩馥和袁绍的关系就变得微妙了。表面上来看,韩馥是袁绍的上级;但韩馥又是袁氏的门生,对袁绍又有很多的客气和恭敬。
袁绍肯定算是一个人才。除他以外,韩馥在冀州牧的任上,又任用了一大批的颍川名士。一时之间,冀州人才济济,著名的有荀彧、荀谌、辛评、郭图等。而这些人才,后来又效力于冀州的后两任老板——袁绍和曹操。
袁绍啊,你过来,我要把冀州给你公元189年,董卓进京,开始了一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操作。韩馥就是在此时被封为冀州牧的。但韩馥是富贵不能淫的丈夫。你董卓是封了我官,但我看你做的不对,还是要反你,并和诸侯一起来讨伐你。
这么来看,我们的韩馥是不是挺正直的啊。但人无完人,我们的韩馥也有做的不太好的地方。他见自己的下级袁绍成了盟主,成了号令一方的诸侯,名声都盖过了自己,心里便老大的不愉快。于是,韩馥就动不动给袁绍的军马来个断了粮草,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孟子所说的“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诸侯之间是这样的一盘散沙,但愣是如此,还是把董卓打了个仓皇西逃。要是他们再努力点儿,再齐心点儿,恐怕早就把董卓按在地上摩擦了。
影视剧中的韩馥形象
但打仗多累啊,不如来点儿别的。既然你董卓能废立皇帝,我们也可以啊。我们也立一个皇帝,到时候,你董卓手里的汉献帝说不定就不香了。
古人活得很通透啊,早就知道了这帝王根本就没有什么神圣性。什么“奉天承运”,什么“天子”,大家也就是说说而已。谁要是把这当真,那他怕不是脑子不太正常。
公元191年,韩馥、袁绍等关东诸侯一起商讨,提议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如果这事情真成了吧,最起码能恶心董卓一番。虽然也有曹操等人反对,但韩馥和袁绍却铁了心,觉得这是一步妙棋。
他们一起去了幽州,向幽州的大老板刘虞奉上了皇帝的尊号。但人家刘虞没有接这茬,知道这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刘虞是这么对他们说的:如今天下动荡,皇帝在董卓那里受尽屈辱;我被国家恩待,未能为国雪耻也就罢了,怎能来当皇帝呢?你们都是一方诸侯,应该尽心尽力忠于皇上,怎么却反倒来策划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而且还想把我拉上?
袁绍
最后,韩馥和袁绍看出了刘虞确实不想当皇帝,他们这才死了心。但经历过这番合作以后,韩馥对袁绍的好感也直线上升。
没过多久,韩馥手下的一员大将公开和韩馥作对,邻居公孙瓒也快打到了家门口。内忧外患,一起摆在面前,韩馥觉得这真有点儿搞不定呢。那怎么办呢?不如请袁绍来主持冀州的事务吧。
说干就干,手下的谋士们怎么劝他也不行。他就认定了袁绍,决心把冀州交给他。估计韩馥当了多年的打工人,也想休息休息了,他倦了,累了。
韩馥真的这么做了。他让出了官位,搬出了官邸,又派儿子去把相关的印信交给了袁绍。所以,你还以为陶谦让吕布给刘备,只是故事吗?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让出一州的政治大权,这样的事情在韩馥这里就真的发生了。
东汉末年的政区分布
出手豪阔啊,真是大方啊,这就是我们的韩馥先生。历史人物果然是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前面的时候还抠搜地不给袁绍军粮,一转眼又以冀州相让。但做这两件事的人,他都叫韩馥,是同一个人。
失去了权力以后的韩馥,胆子都变小了,最后命也没了袁绍接管冀州后,封韩馥为奋武将军,待遇也还算不错。但光得到袁绍的善待是没用的,其他人看见韩馥不是老大了,便想搞点儿事情。
有一个名叫朱汉的人,在韩馥当老大的时候受过些气。这时一看大权旁落的韩馥,他知道这是报复的时机了。他也没和新的老大袁绍说什么,直接发兵包围了韩馥的住处。围了以后,有武力做后盾,他就提着刀进到了韩馥一家的卧室。
韩馥一看这架势,就赶紧跑了。朱汉没有去追他,却抓到了韩馥的大儿子。好吧,那就父债子偿吧。朱汉没有客气,把韩馥儿子的两只脚打断了。
这事情太恐怖了。袁绍知道以后,立即逮捕了朱汉,很快就把他处死了。但韩馥早就被吓得半死,也不想在冀州待着了。后来,他就对袁绍提出请求,说自己想要离开。袁绍也就同意了。这样,韩馥就去到了陈留太守张邈那里。离开了伤心地——冀州以后,韩馥的状态似乎好了些。
但是,好景不长。有一次,袁绍派使者去到了张邈那里。使者和张邈商议机密时,说了几句悄悄话。这本来也是正常的,但当时在座的韩馥却觉得不对,以为袁绍是不是要和张邈合谋,来搞死自己啊。
他越想越怕,就起身去上厕所。到了厕所以后,他用携带着的一把刮削竹简的书刀,来了个自我了断。
韩馥就这样在东汉末年的舞台上匆匆谢幕了,真是来去匆匆。但他的人生悲剧,却让后来的人们看到了权力的重要性。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曹操。
曹操,字孟德
曹操的那种性格,你不能说他不愿意读书写诗。他可能真这么想过。但如果他真的放下了权力,去做一个隐于乡野间的读书人,他又会担心自己被人追杀或报复,继而又引起天下大乱。这是曹操做过的一番表白和说明。
曹操在做这样的心迹剖白时,他可能想到了韩馥的结局。照理来说,权力这种东西,虽然有其诱人的地方,但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韩馥把冀州交给袁绍,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但韩馥不知道的是,权力原来如此重要,不是你想不要就不要的,因为失去了权力甚至就是失去了保命符。
在一个权力本位的文化和现实里,韩馥在失去权力以后就失去了一切。这一定是他没有想到的。虽然继任者袁绍也善待他,但韩馥毕竟是没有了权力。失去了权力以后,他自己也是很不适应,成了一个谨慎、多疑的人,以至于最后落到了自杀的地步。
有一些人物为什么不想放权,为什么要牢牢把握着权力呢?也许,从韩馥的故事中我们就能得到答案。那就是,权力就是他们的命,是他们安身立命的保障。一旦没有了权力,他们自己也会觉得惶恐,别人也会来报复他,他的生命真有可能随时处于危险之中。
原来,大家是为了这个来争夺和捍卫权力的。在风云人物权倾天下的背后,我们也许看到了他们的风光,但这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对命运和死亡的深沉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