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第四回中,曹操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董卓扶立新君,祸乱朝政。曹操实在看不下去了,想去把董卓刺杀了,但却没有成功,并遭到了通缉。
他逃离了京城,路过中牟县时,被抓获,但他三言两语就说服了县令陈宫。县令不仅释放了他,还愿意丢下官职来跟随他。两人一路同行,路过了吕伯奢家。吕伯奢要款待他们,便出去买酒。
两人在家等候,忽然听到磨刀之声,以为吕伯奢的家人们要杀他,便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杀死了八个人。但其实他们磨刀,是准备杀猪的。
错杀了人以后,两人拔腿就跑,在路上遇到了回来的吕伯奢。曹操觉得不能留下这个活口,一剑把他杀了。陈宫看他滥杀无辜,就很生气地说:在家里是误杀,但刚才为什么又故意杀了吕伯奢呢?这做得太不对了。
曹操没有理他,冷冷地丢给他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后,二人很快就分道扬镳了。
曹操
以上就是《三国演义》第四回中对曹操的记载。但这段记载却与史实多有出入。
曹操没有给董卓献过七宝刀《三国演义》里,曹操欲要行刺董卓,却被撞破。惶急之中,曹操谎称是要献刀于董卓,这才脱身。
但其实这个精彩的故事却是虚构的,历史上的曹操并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董卓乱政以后,曹操离开了洛阳,并不是因为刺杀董卓失败才逃跑的。
而这里的“七宝刀”也很值得注意。“七宝”之名,是一个佛教用语,指的是七种不同的珍宝。至于是哪七种珍宝,却有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金、银、琉璃、水晶、砗磲、珊瑚、琥珀。还有一种说法是:黄金、白银、琉璃、颇梨(应为“玻璃”古代的写法)、美玉、赤珠、琥珀。
我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的时候,到东汉末年和三国的时候,佛教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是极其微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一把刀,还名叫七宝刀,这太具有佛教的标志和文化印记了,根本不可能。
根据演义的记载,这把七宝刀是从王允那里得来的。据史书记载,王允是太原祁县人。在东汉的时候,王允的出生地属于并州。而并州之地,自古以来精于冶炼,制造出来的刀剪更是十分出名,被称为“并刀”。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诗句说:“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宋代的词人周邦彦也来为并刀打广告:“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有了名人的认证,并刀在江湖中地位稳如泰山。到了《三国演义》成书的元末明初,作者可能根据王允太原祁县的籍贯,结合并刀的名气,而将七宝刀放在了他的名下,好显得这个情节合理一些。
太原,别称并州
但我们还是要说,曹操并没有献刀给董卓,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曹操与陈宫的相识,不在这个时候,而是要在此以后《三国演义》第四回中,安排曹操和陈宫相识了。而据陈宫所说,他年青的时候去过洛阳,那时就认得曹操了;但曹操却不认识他。
但事实上呢,他们的相识要到两年多以后。公元189年,曹操逃离京师后,路过中牟,曾被拘拿,但很快就被放了。这里,并没有陈宫的什么戏份。
公元192年,曹操出任东郡太守,陈宫在其手下效力。但到了194年的时候,陈宫来了个背叛曹操,选择了与吕布合作。
影视剧里的陈宫
那在《三国演义》里,作者为什么安排陈宫提前出场呢?难道是作者真的不如我们更知道三国的历史吗?
其实,我们考据《三国演义》里的真历史,为的并不是证明比作者高明,好像我们比他更懂历史一样。《三国演义》里与史实不一样的地方,并不证明作者对三国的历史不熟悉。
小说是文学艺术,不同于历史纪实,一定会有虚构和加工。《三国演义》对一些事情的记载与史实不符,这并不是他不熟悉历史,而是艺术创作的需要。
在曹操和陈宫的这一段故事里,作者这样安排,也有其合理性。一是为曹操的黑化和改变,寻到了一个见证人,这个见证人就是陈宫。二是这也为陈宫后来投奔吕布——曹操的敌人,提供了合理性。
如果没有陈宫对曹操的捉拿与释放,曹操的逃亡就少了一些惊心动魄,故事就不好看了。如果没有陈宫对曹操杀人的见证,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冲击力也会减弱很多。根据叙事的需要,作者让陈宫这个人物提前登场,这是很巧妙的艺术安排。
在这个故事里,还有作者的一些小心机。曹操和陈宫在对话时,谎称自己复姓皇甫。后来,两人又有一次谈话,曹操还说出了一句“燕雀安知鸿鹄志哉”。这两个地方,可能是作者在暗示曹操的野心。
“皇甫”一姓,与“皇”沾边,会让人想到“皇帝”。曹操谎称自己姓“皇甫”,难道真的只是随口胡编的吗?而“燕雀安知鸿鹄志哉”出自陈胜之口,就是那个扛起了反秦大旗的英雄。作者设计了这两个细节,也许只是巧合,但也有可能是有深意的,是在提醒读者们:曹老板不是一般人物啊,他可是想做点儿大事呢。
陈胜吴广起义
这是笔者所做的一点儿猜测,供大家参考。但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作者就借别人之口,对曹老板下了一个评论: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你说,曹老板听了这样的话,心里能波澜不惊吗?
曹操没有杀吕伯奢,也没有说“宁教我负天下人”关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之事,有些史籍没有记载;有些史籍记载了,但说法又不一。有的是说,吕伯奢的儿子们要对曹操不利,曹操才动了手;有的是说,曹操疑心会被吕伯奢的家人告官,来了个先下手为强;还有的说,曹操听见了器皿响动的声音,以为他们要杀自己,就先杀了他们,并说了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在这几种说法中,都没有吕伯奢被杀的记载。《三国演义》根据这些史籍,创作出曹操杀了吕伯奢的家人,这还没什么问题。但在这里,小说更进了一步,把吕伯奢也说成是曹操杀的了,这是为了塑造曹操冷酷狠绝的形象。
曹操杀吕伯奢
考察过了史料,我们看到也许曹操是杀了吕伯奢的家人,但吕伯奢的死却是与曹操无关的。来考察小说的话,我们也会发现这段情节是有漏洞的,有些地方经不起推敲。
小说里说,曹操和陈宫到了吕伯奢家时,已是天色向晚。后来,吕伯奢说,自己家里没有好酒,去西村来买点好酒回来。
这个地方就有点儿说不过去。曹操和陈宫来投,主人却出去买酒,而不是留下来陪客人。这实在是不符合人情世故。大家平时待客,也绝不会这样,这是人之常情。照理来说,这时吕伯奢应该留下来,和曹操与陈宫先坐着,谈一谈,聊一聊,安排儿子或仆人去置买酒菜就可以了,是不需要吕伯奢亲自去的。
作者知道史籍上的记载,知道曹操在杀人时,吕伯奢是不在场的。但吕伯奢是因为什么而不在场的呢?小说的作者就不得而知了,只好发挥了他的想象力,给他找了个买酒的事情安上。在这个地方,作者可能没来得及细想。
这也不是怪作者,哪怕是再伟大的作家,也难免会有疏忽的地方。如果我们来给吕伯奢找一个不在场的理由呢?我们会怎么做呢?大家不妨开一下脑洞,来想一下,这时吕伯奢去了哪里。
笔者可以来个抛砖引玉。东汉末年的时候,有黄巾起义,这是和道教有关的。其实整个魏晋南北朝,道教都是很有市场的。那吕伯奢不在家,是不是去到比较安静的地方,进行修炼了呢?道教里还有一号名人,名叫吕洞宾,是唐朝时候的人。你说,他会不会是吕伯奢的后代呢?
吕洞宾
这里纯是为了好玩,来开一个脑洞。大家不可当真哦。好了,那我们接着来看这个故事,里面依然是有破绽的。曹操的逃跑是一路向东,而吕伯奢是去了西村买酒。正常来说的话,他们是不会相遇的。
放在这个故事中,曹操杀人以后,是离开吕家往东走。而吕伯奢买酒是离开家以后,往西面的村子去。所以,他们是不可能相遇在路上的。不可能相遇在路上,也就不可能发生曹操在路上杀了吕伯奢的事情。
至于那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与本来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相比,还是多了些添油加醋,语气更决绝了。
这就是《三国演义》第四回里面的一些故事。曹老板一出场就搞了这么多的事情,但这还只是他故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