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叫西蒙的男人决定去死

狗叔影视 2022-03-21 13:00:51

2015年1月7日,57岁的英国人西蒙.宾纳被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简称:渐冻人症。经过与医生的沟通,他深刻地明白这种病症的发展与结局。

于是,他决定在10个月后,在病症尚未完全吞噬自己的时候,有尊严地死去。

整个过程被BBC记录了下来,2016年,一部纪录片《如何面对死亡:西蒙的抉择》问世,详细跟踪了西蒙一年的时间,从他确诊到最后选择安乐死结束自己生命的全过程,同时也记录下了病痛的演变、折磨,以及围绕西蒙的一切。

虽说人的悲喜并不相通,但透过这部纪录片,它能做到相通,且令我们进一步去回望、审视自己的生命。

既然是纪录片,就在于真实性,这里既没有层叠起伏的情节设计,也没有可以刻意卖弄的做作煽情,平淡、细腻。

当我们看着机场的诀别,西蒙的留言,西蒙母亲、妻子、女儿,甚至家里那条名叫拉尔夫的大狗之时,也难免不会动容,这是生命的伟大。

当然,这还不是结束。

除了《如何面对死亡:西蒙的抉择》之外,西班牙电影《深海长眠》、阿尔·帕西诺的《死亡医生》也都触及到了该题材。

此外,2018年,腾讯新闻出品联合奥斯卡制作团队一起历经一年时间,制作了一部纪录片《明天之前》,涉及到了多个争议话题,其中的第四集也是关于安乐死。

汤姆·库伦,其妻子患有多发性硬化症,最终他和妻子挑战了爱尔兰的法律,在家进行了自杀。

此外,这一集还记录了104岁的澳大利亚植物学家大卫·古德尔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的故事。

古德尔并不像西蒙一样身患绝症,他只是年纪太大,已经无法再完成或者说享受生命,使得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面对镜头,古德尔思维清晰、敏捷,并且坚定地说:“我不想再继续活下去了,我很开心明天能结束生命。我不认为有其他人介入了这个选择,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同时,他也很意外,没想到自己的决定会引来这么多关注,也许在他看来,向生命告别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临行之前,看了看沉默的亲友,古道尔问:“我们还在等什么?”而曾宝仪在采访结束时,说:“所谓对人世间的留恋是我的留恋,而不是他的。”

随后,由于《西蒙的抉择》珠玉在前,《明天之前》的团队也联系到了西蒙的妻子黛比。尽管黛比同意了西蒙的决定,但时隔多年,她还是心中有坎:“感觉这是一件很暴力的事情:前往另一个国家,安排好一天,接受某种注射,然后死去。”

安乐死在世界范围内从来不是一个新话题,但一直是一个争议性极强的话题。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刘贵芳再次提出:“人有权以这种(安乐死)方式结束自己的痛苦。”当前已有多个国家将安乐死合法化,她建议我国法律不应回避安乐死,有关部门应早日出台政策,推动安乐死合法化,惠及更多的不治之症患者。

当然,刘贵芳并不是首位这么说的。

早在1982年,关于医学伦理学术的全国第二次讨论会召开于大连,来自山东、天津的代表基于安乐死发表了很多的论文,在社会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四年后,即1986年,陕西汉中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实行安乐死的案例,在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1986年,王明成为身患绝症的母亲实施“安乐死”,并因此被公诉机关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后因法院宣布无罪而释放。17年后的2003年,王明成患胃癌且到晚期,不堪病痛折磨的他向医院要求“安乐死”,但被拒绝,最后于2003年8月3日凌晨3时30分去世。

随后,1987年,中国伦理学研究会和北京医院等单位就联合举办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安乐死问题大讨论,激发了学术界和普通民众关于安乐死问题的争论和反思。

在之后,几乎每一年都有关于安乐死的发声,可大可小。

2015年-2019年的“两会”上也都有对安乐死立法问题的相关提案和讨论。

可直到今日,全世界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安乐死合法化,分别是: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以及美国的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和蒙大拿州。

既然能够解决绝症患者的痛楚,为什么安乐死依旧不被世界所接受?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对安乐死的描述为:对现代医学不可挽救的接近死亡的患者,在患者的请求下医生可以采取措施提前结束患者生命,减缓患者难以忍受的病痛。

单就安乐死本身,又能够拆解为广义安乐死和狭义安乐死。

所谓广义安乐死,指的是“消极安乐死”和“积极安乐死”。

消极安乐死,根据病患请求,不再给以积极治疗,而仅仅以“减轻痛苦的适当维持治疗措施,或者撤除生命的支持措施,如呼吸器、进气管等,任其自行死亡”。这种也可以理解为姑息疗法,已被世界上的广大国家所接受。

而积极安乐死,也就是狭义的,真正的安乐死。

从正向来看,安乐死体现了个体对生命自主权、生命质量及生命价值的追求,这也是赞成派的观点,与其毫无尊严地活着,不如自己决定终结生命。

然而,安乐死是个复杂的业务,涉及医学、伦理学、法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并带来了法理、情理、伦理上的问题,且目前还无法妥善解决。

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拒绝安乐死合法化。

类似于纪录片中的西蒙,从他做决定,说服家庭、朋友,再到安乐死中心的数次谈话,医学确定,自主意识确定等等,工序非常复杂,即便如此,仍旧存在“被安乐死”的可能性。

再回想下《三体》中的云天明,即便那是遥远的未来,也要倒数数次,可见这个事情的执行难度。

毕竟安乐死,有悖于生存权利。

人类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了国家法定机关经过法定程序,交于法定人员执行,谁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剥夺任何人的生命。

同时,谁也没办法确保安乐死的对象是自我意识清醒状态下的决定,更别说这有违中国传统孝道,甚至阻碍人类文明在医学研究上的创新与探索。

作为主角选择安乐死,即便不会造成任何社会麻烦,依旧存在对家人和朋友的情感伤害,就类似于多年后黛比所说的那样——西蒙选择死去,但家人还要活着。

你是解脱了,大家却要带着无尽的回忆、思念、痛苦继续生活,若这从某个角度来看,何尝不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生命是个体的,但往往生命又不是个体的。

可,现实又很冷酷,总会出现各种悲剧的状况,这才使得安乐死在我国具有合法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必要性。

但,时机还未成熟,或许永远也不会成熟。

3月18日 阿兰·德龙做出这样的选择

人生,其实毫无意义。

但,死亡赋予了生命意义。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