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男的天天半夜戴个黑口罩,跟强迫症似的把单车排成直线,不会是逃犯吧?”
6月12日,广西南宁某街道监控拍下诡异画面:连续40多天,一名年轻男子在凌晨2-4点穿梭于空荡大街,将横七竖八的共享单车挨个“罚站”。
当警方介入调查时,真相却让全网破防——25岁程序员欢锅锅因被初恋女友分手,严重失眠,索性用摆单车“治疗情伤”。
相关话题阅读量飙升至5.8亿,网友戏称:“这届年轻人分手后,卷完学历卷市容!”
最初被路人偷拍的视频下,热评全是嘲讽:
“建议查查精神科病历”“作秀想当网红吧”。
直到6月18日,哈啰单车南宁运营主管王磊晒出数据:“该区域车辆损耗率下降70%,运维成本每月节省2万元!”街道办更送来锦旗,揭露欢锅锅40天摆正逾3000辆单车的惊人记录。舆论瞬间转向,网友扒出更多细节:他曾冒雨扶起被台风吹倒的百余辆车,还自费购买钢丝球清理车筐小广告。
前女友态度成谜:
欢锅锅的网易云歌单连续30天循环《体面》;
女方闺蜜透露:“她刷到视频后失眠整晚,但没联系他”;
欢锅锅醉酒向兄弟哭诉:“多希望她看见我现在像个男人”。
跟随欢锅锅体验“深夜疗愈”。他手持强光手电,像特种兵般执行标准流程:检查刹车、校正车把、用水平仪确保前后轮成直线。
“每摆正一辆车,就像把心里的疙瘩捋平一点。”
欢锅锅展示手机里的卫星地图,标注着已“攻克”的12条街道。精神科医生李敏却担忧:“他用极端秩序感对抗失控感,可能陷入行为成瘾。”
双重代价:
生物钟紊乱致免疫力下降,两次感冒挂水;
被3家早高峰用车市民误认作偷车贼报警;
公司因频繁迟到扣发季度奖金1.2万元。
#该劝失恋小伙看病还是颁奖#冲上热搜,评论区化作价值观战场。
微博大V@都市观察者锐评:
“把私情转化为公益值得鼓励,但企业不该让市民为管理失职买单!”
95后群体却力挺:
“比买醉裸奔强一万倍,建议纳入医保心理治疗项目。”
最扎心评论来自豆瓣:
“他摆的不是单车,是想被世界需要的感觉。”
三大派系金句:
共情派:“他在凌晨三点重建秩序的样子,像极了爱情里的我们。”
批判派:“巨婴式自我感动!真男人就该当面问清楚。”
魔幻派:“建议开发‘失恋人力调度系统’,全国推广治愈千万心碎青年。”
这场“单车行为艺术”暴露出更深层社会症结:
哈啰、美团等平台夜间运维存在3-6小时监管真空;
我国20-30岁群体中,68%用“替代性沉迷”应对情伤(游戏、暴走、过度工作);
南宁心理咨询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情伤咨询量同比增40%,男性占比首超女性。
平台方迅速“蹭热点”:哈啰宣布聘请张浩为“城市骑行体验官”,每日补贴300元要求继续摆车。心理学教授刘慧痛批:“资本正在消费痛苦,这是比失恋更可怕的异化。”
欢锅锅的故事像一面棱镜,折射出Z世代情感疗愈的困境:当短视频把深情演绎成行为艺术,当算法不断推送“让对方后悔的一百种方式”,年轻人正在丧失处理真实情感的能力。与其在街头用强迫症般的秩序对抗失序,不如学会接受生活本就参差不齐——真正的成长,是允许单车东倒西歪,也能在阳光下继续骑行。
网友神总结:
@社会学在读硕士:“他在用GPS精度摆放单车时,却弄丢了自己的人生坐标系。”@南宁出租车司机老王:“这小伙摆车比我们交班还准时!要不考个公务员管市容吧。”
数据补充:
南宁日均共享单车使用量达85万人次,违规停放率约23%;
我国情感咨询市场规模达130亿元,30岁以下用户贡献58%营收;
行为疗法在情伤恢复中的有效率为61%,但过度依赖可能导致新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