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生堂中医近期上榜高盛FICC与股票部门发布《中国AI医疗指数》报告,或受此影响睿远基金已连续多日增持固生堂,且持股比例超过5%,达到了举牌的标准。

来源:诊锁界
编辑:太微
封面来源:pixabay
2月28日,中医医疗第一股固生堂当日有两个新闻发生。一个是上海固生堂菁北中医门诊部在静安区山西北路隆重开业,目前,固生堂线下院区的总数已来到78家。同日晚间,港交所披露资料,睿远基金继此前增持后,在2月26日再次增持固生堂41万股,每股作价38.6889港元/股,总金额约为1586.24万港元,增持后最新持股数目为1471.83万股,最新持股比例为6.04%。

中医第一股固生堂已成公募基金抢筹对象
根据证券时报的消息,截至2024年年底,持有固生堂的重仓基金包括南方基金、易方达基金、华安基金、国联安基金、富国基金、路博迈基金等,其中路博迈基金旗下的路博迈中国医疗健康基金,更是对固生堂采取超限持仓,持仓比例超过10%。

而此次重仓固生堂的睿远基金也并非首次持有固生堂股份。2023年第四季度,固生堂已出现在睿远基金的持股名单当中。而此次进一步增持,或与近日高盛FICC与股票部门发布《中国AI医疗指数》报告有关。改报告中港股公司共有8家公司上榜,其中固生堂赫然在列。另外7家分别是晶泰控股-P、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医渡科技、微创机器人-B、医脉通。固生堂早已不是简单的依靠线下中医馆模式的单纯中医医疗服务公司。固生堂凭借在中医诊疗领域的领先地位和AI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了市场追捧的热门标的。
另一方面,固生堂得到资本青睐的原因或是因为近年来的业绩和盈利状况也连续增长。2018-2023年,固生堂的营业收入从7.26亿元增长至23.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了惊人的43.01%。公司的净利润,也从2018年的-1.73亿的亏损状态,增长至2023年的3.05亿元净利润。2024年上半年财报数据同样喜人,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65亿元,同比增长38.44%,经调整溢利净额同比大增45.3%至约1.48亿元;毛利约4.01亿元,同比增加41.8%。与此同时,公司的销售费用率竟然维持在11%的低位,管理费用率也只有6.95%。同时其自费收入占比高,现金流也十分健康,这都是资本青睐的原因。
去年以来,固生堂也先后40余次斥资回购股票,其大股东涂志亮也在二级市场真金白银增持公司股票,彰显公司本身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充沛。

左手线下医馆,右手未来科技

固生堂官方公众号3月4日消息,2月28日,上海固生堂菁北中医门诊部在静安区山西北路隆重开业,这是固生堂在上海的第14家中医门诊部。目前固生堂线下分院已布局全国及海外20个城市,总数已经来到78家,包括去年开业的新加坡分院,而在其2021年上市时,才仅有41家,近年来其依靠自建及并购,迅速实现了扩张,在近年新开门店中大多以并购为主。并购的门店基本都已经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口碑和客群,在切入区域上更省时省力。根据其公司介绍,未来固生堂还将陆续在中山、成都、广州花都、汕头等地开设新分院,同时对部分分院进行升级翻新或搬迁。
固生堂官网介绍,其2023年年门诊就诊人次已经来到430万次。而固生堂线下门店的患者来源也较为多元。根据其此前财报公告,固生堂95%的客户来自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门客户、专属在线医疗健康平台、小程序和客户服务预约,其中5%的新客户来自第三方在线平台。固生堂初期的客群获取主要来源于异业合作,主打挖掘高端客户,合作的机构就主要集中在银行、保险、理财等业务机构。固生堂将自己的中医服务介绍给银行与保险公司,这些公司再将其免费提供给自己的高端客户作为福利(银、保的大客户都是有额外关照的),固生堂借此得到了一批高端客户。后期,其与体检、SPA、养生等机构合作,为用户提供相应的健康咨询及后续的诊疗服务。在上市前,固生堂收购两家线上医疗平台,用线上的流量去推流线下,打造医药闭环。
目前固生堂已在340余个城市布局互联网医院,构建了OMO模式。线上向线下引流,为线下服务,实现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线下门店以提供优质贴心的医疗服务体验为核心目标,医生与患者面对面沟通交流,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精准进行疾病诊断与治疗。线上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搭建起复诊患者便捷医疗服务体系,提供涵盖挂号预约、在线问诊、健康咨询等多元服务,全方位满足复诊患者的就医需求。
日前,固生堂中医微信小程序上AI健康顾问已经接入deepseek的消息也受到广泛关注。实际上固生堂作为中国头部中医医疗服务公司,近年来积极拥抱AI技术,并致力于通过科技赋能医疗,提升诊疗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前固生堂固生堂已先后与百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等机构合作,共建中药大模型临床一体化平台。其基于每年积累的2000万条真实诊疗数据(截至2025年),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打造名医“AI分身”,模拟专家思维方式,复制头部中医的诊疗能力。以中医AI技术赋能医生,提升诊疗效率,目前该公司已构建了涵盖智能诊断、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多个领域的AI医疗生态系统,提前布局未来中医。固生堂的愿景是通过AI技术,打造一个更加智能、高效、普惠的医疗生态系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推动中国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固生堂还构建了紧密的会员体系。会员消费占线下收入比重逐年提升,从2020年的25%增长至2023年的47%。固生堂消费者整体回头率保持在50%以上,并从2018年的51%逐年提升至2024H1的70%。2018年以来公司客单价保持相对稳定,从2018年的504元提升至2023年的541元,2018~2023年的复合增速为1%;2024H1达到572元,同比增长4.8%。此外,年人均消费也实现稳步增长,从2018年的1,573元增长至2023年的1,937元,复合增速为4%。消费力方面,会员年均消费金额显著高于非会员客户,2023年会员年均消费为2,637元,而非会员为1,937元。
同时固生堂还积极研发布局院内制剂,2024上半年,固生堂新增备案3个院内制剂,分别为岗桔清咽颗粒、香桃颗粒、参芪固本膏,目前累计已完成10个院内制剂的备案。固生堂创始人、董事长涂志亮曾表示:“把院内制剂做成创新中成药,是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里面的要求,用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做出临床疗效确定性强、深受老百姓喜爱、价格实惠的创新中成药。”
当然固生堂在人才上也有隐忧。截至2023年底其线上线下执业医师合计超过3.9万名(包括3.4万名互联网医院医师,以及5425名线下医疗机构医生),国医大师9位,此外还包括一大批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省级名中医等专家,名医数量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其自有医生数量虽然从2018年的115名增长至2023年的542名,但其总体上对外部医生还是极其依赖,特别是深度绑定与写作的名老中医。但一旦名医或资深医生流失,将直接影响公司的诊疗质量和患者信任度,进而削弱市场竞争力。同时其扩张进程也低于预期。

中医AI未来已来
此次固生堂入选高盛FICC与股票部门发布《中国AI医疗指数》报告并不令人惊讶,因为现实当中中医AI也十分火热,今年初问止中医也在冲击港股IPO,大经中医也发布“中医AI”事业发展白皮书,并积极谋划上市。
政策层面对中医AI也十分重视。2024年12月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数据局印发《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用3至5年时间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逐步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链条各环节,促进中医药数据的共享、流通和复用,初步实现中医药全行业、全产业链、全流程数据有效贯通,全力打造“数智中医药”。今年2月25日,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印发《2025年上海市中医药工作要点》,要求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名老中医药专家诊疗学术经验数字化整合和挖掘利用,探索海派名医智慧化传承新模式。
政策发力,加上资本看好,再加上deepseek的热潮,让中医AI和中医数字化的发展迎来加速。目前中医AI市场火热,据投中网消息,人工智能赋能的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数量也在争相涌入市场,数量预计将从2023年的1260家增加至2028年的3690家,复合年增长率为24.0%。
虽然中医AI概念火热,但现实当中目前AI医疗应用落地上目前更多的还是一个提升效率的辅助工具。但有产业人士分析AI医疗部分细分赛道可能容易更快布局AI医疗,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数字化、AI对中医文献数据的训练学习以及布局慢病患者的AI远程管理业务,降低在职医生的聘用数量和成本。
而困扰中医机构发展的一大问题是人才问题,因为中医本身不可标准化,中医师特别是名中医师的培养周期较长,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医连锁机构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而相对于仅仅做中医AI服务提供的厂商,线下中医连锁机构+中医AI服务的发展模式,更容易通过AI赋能自身医疗业务发展,同时现实当中积累的应用数据反馈让AI工具更加智能。借助AI赋能,一个青年中医师也有可能开出一个专家级的处方,这将大大降低聘用优秀中医师的薪酬成本。
AI技术赋能传统中医、政策红利及机构资金涌入,让中医AI成为2025年医疗板块的热门标的,但其长期价值仍需观察技术落地效果及行业整合进程。
但毫无疑问的是AI正在加速融入中医医疗服务发展,资本作嗅觉最为敏锐,押宝中医AI概念,凸显AI医疗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机会巨大。我们众多线下诊所、中医馆等机构更应该积极关注AI医疗动向,适应时代发展,应用好AI工具,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前布局未来。

/ END /
// 本文来源:诊锁界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