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作家和理想主义者拉・封丹冷眼观社会,用寓言揭露统治的黑暗

史海撷英 2025-04-13 11:43:26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年7月7日——1695年4月13日)是法国17世纪的著名作家。他写过戏剧、散文、小说、故事诗、短诗以及寓言诗等,尤其以他的寓言诗最为著名。从1668年到1694年这一段时期内,拉・封丹共发表了寓言诗12卷,有239首,这些作品都以动物世界寓指人类社会。有的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有的谴责贵族权贵们的行径暴虐,有的描写了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它极其广泛地反映了17世纪下半期法国封建社会的现实面貌。

人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许多许多智慧,而且,还能从中得到丰富的知识。不但能让人们很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法国现实状况,而且能帮助人们很好地处理现代生活中遇到的凡人小事,它对人们的成长与生活很有用处。而且,拉・封丹的这些作品对于寓言诗这种体裁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些寓言故事流传很广,因此,它的作者一一让・德・拉・封丹的名字也传遍了世界。拉・封丹凭着他的寓言诗而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总之,他的寓言故事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性遭到扭曲的现象,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谎言、诡计、欺诈、奸狡和残酷等等。而拉・封丹想要表达的不仅仅如此,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更多的是他大胆地对法国君主专制王朝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对专制王朝的各级官僚进行了十分犀利的讽刺。拉・封丹冷眼俯瞰社会,用寓言故事描绘出17世纪的法国社会图景。

让・德・拉・封丹,这位被誉为“法国的荷马”的寓言家,他的作品在法国家喻户晓,甚至有“法国书架上有拉封丹,就像欧洲的咖啡馆有咖啡”的说法。他的寓言诗不仅在法国广为传颂,更是与古希腊的伊索、俄国的克雷洛夫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作家。他被誉为是“法国的荷马”,开创了诗歌体寓言的先河。

跟其他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不同的是,拉・封丹是通过寓言的形式来完成对现实的批判。比拉・封丹要晚一些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对专制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如果说孟德斯鸠是直接揭露,那么,拉・封丹就是隐晦的表达。把孟德斯鸠对法国君主专制、暴政和官僚主义横行的揭露融入他的寓言故事之中。

法兰西学院院士埃里克・奥赫赛纳在其所著《让・拉・封丹传略》里宣称:“拉・封丹无疑是最伟大的法语诗人”。自然,这是一家之言。但拉・封丹的确是法国最负众望的民间寓言家。

让・德・拉・封丹

1668年,拉・封丹在他头版《寓言》的序里叙述苏格拉底之死,认定那位古希腊哲学家是被雅典法庭判处极刑的,罪名是反对奴隶主,“倡导民主,将青年引入歧途”。苏格拉底将被迫服下开美丽白花的毒芹,悲惨毙命,尽管他自信有某种精灵护持自己。苏格拉底的行刑期由于雅典有节日庆祝被延迟。缓刑期间,他多次梦见神祇,让他在最后时日里全神贯注于音乐。得到神的启发,他于是进一步将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自娱。

拉・封丹写道:“苏格拉底发现,伊索的寓言富于诗的意象,道出真理”。于是,他决定投入诗体寓言的创作。他还说:“我的希望是,即使我走这条道路无功而返,人们至少也会确认我是一个开启者。我还没有依愿把许多寓言变为诗体,且待读者来判断,由上帝来归结”。在他眼里,西塞罗和贺拉斯代表黄金纪元。拉・封丹本人在1668年他的《寓言》第一集的选词里表示:“我用写动物来教育人类”。

20世纪法国作家纪乐图肯定他一个特点:“在17世纪,拉・封丹是唯一没有忽视民众日常现实苦难的诗人”。索邦大学教授、拉封丹之友协会主席帕特里克・当德莱断言:“拉・封丹继承了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寓言的文学形式,讲的是人类的故事”。

拉・封丹大器晚成,于1621年在法国香槟省沙多・基埃里城降生。他父亲是一个国家公务员。大约在1641年,拉・封丹进入神学院学习。但他在这里只待了一年半便退学了,因为他实在受不了神学院中那种死板、愚昧的教育。于是,他转而去学习法律。由于拉・封丹爱上了文学创作,他的功课很不好。直到他28岁的时候,他才毕了业,获得了巴黎最高法院律师头衔,但是,拉・封丹从未打过官司。这时,他更着迷一样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此后,他的名气渐渐大起来,当时的权臣富凯、德抄莎白莉爱尔夫人等都曾充当过拉・封丹的保护人。晚年时,拉・封丹的声名更为显赫,他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695年4月13日,拉・封丹在巴黎病逝。

拉・封丹一生创作颇丰,尤以寓言故事出名。他从青年时就仔细观察生活,悟出了世间许多奇妙的故事,蕴涵了深刻而丰富的寓意。如在《樵夫与森林》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个樵夫不是折断了斧子上的木柄,就是把它弄丢了。这个损失不可能马上就弥补过来。最后,这个樵夫低声下气地哀求树林让他带走一根小树枝,以便另做一支手柄。树林心想:“也许他会到别处使用他营生的工具吧?也许他会让许多的杉松继续生长吧?因为每个人都会尊重这些树的历史与魅力的。”于是,天真的树林就施舍了一些树枝给他。但是,树林马上后悔了。这个卑鄙之徒在给斧子装上了手柄之后,专门用它来砍伐他恩人的主要枝干。现在这位恩人时时刻刻在呻吟着,正是自己的施舍使它饱尝酷刑。“这也是世人以及宗教信徒们的所作所为,他们以恩人之德来伤恩人之心。这些事情我都懒得提起。但是有多少温馨的绿荫处于这样的凌辱之中?这方面谁不痛心疾首?哎!我的呼吁真是白费了。我已经遭嫌了。忘恩负义与欺骗的行为将永远盛行。”

让・德・拉・封丹

大名鼎鼎的寓言家拉・封丹晚景十分惨苦,他虽然发表了《给沃堡的仙女们》《诗体故事集》和长达200来页的浪漫骑士小说《普赛克与丘比特的爱情》等大量诗文及12卷寓言,赢得广泛声誉。可是,著作权是戏剧家博马舍1770年才想出来的,拉・封丹生时尚无稿酬制度,他的文学创作没有经济效益,不能像19世纪的雨果那样积累丰厚的文学资本。及至他的保护人富凯遭路易十四宠臣科尔贝暗算,被太阳王路易十四流放,拉・封丹顿时一筹莫展:他因此丢了年金,穷困落魄,竟至于无家可归,流浪街头。传说,有一天他浪迹僻巷,遇见一个天使。慈悲的天使见他那般窘相,便说:“我正在找您,请您到我那边安身呢”。拉・封丹赶紧回答:“真巧啊,我真没着落了,要寻个归宿”。实际上,国王路易十四从没赏过他一个路易,宫廷没有任何赐予,他的确已到了“呼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的境地。

谚曰:“天无绝人之路”。像在所有的童话里那样,他幸遇“仙女”萨博里埃尔。此女名叫玛格丽特,金发碧眼,冰清玉洁,被女性信札文学家赛维涅美誉为“斑鸠”。玛格丽特・萨博里埃尔在自己巴黎的文学沙龙里碰见拉・封丹。她听说对方42岁上无钱付房租,没个落脚处,出于恻隐之心,她把拉・封丹延请到自己宅第,让他在距离王宫不远的奈沃德珀尚街栖身,一住就是20年,直到“仙女”逝世,拉・封丹才洒泪离去。丽人庇护不再,拉・封丹陷入虚空,日益颓唐,于1695年复活节后撒手人寰。下葬时,他身裹苦行僧的破烂衣衫,显露其未得善终的凄惨结局。恰如他生前自拟的墓志铭所曰:“让・拉・封丹来而复去,吃尽了微薄的收益”。

拉・封丹掩埋在无辜者墓园里。可是,今人竟然找不到它确切的葬身之地。他的遗骸不知怎么竟然丢失了,令人不可思议。今朝在巴黎拉雪兹神甫公墓看到的与莫里哀相对而视的拉・封丹石墓,实际上是后人打趣假托的。

让・德・拉・封丹

拉・封丹寓言的人类生物学比喻描绘现实的社会风俗,融讥讽与情感为一体,推翻既立成规,蕴含普遍的伦理道德意义,同古希腊伊索寓言一样,值得读者终身铭记。

拉・封丹继承奥维德、荷马、维吉尔和卢克莱修,尤其是伊索的传统。在17世纪的帕斯卡尔、莫里哀、鲍叔埃、高乃依、拉辛和布尔诺等法国名流中,他标志着西方精神文化的特征,也是最具民众性的思想家。他让人们热爱生活,同时警惕世界上的险恶。从第三共和国起到上世纪60年代,拉・封丹都是法国学校里学习最多的寓言诗人。他给大众讲道理,从来不摆“教师爷”面孔,因而最得民心。用法国当代哲学家保尔・尼桑的话说,他是“一位唯物主义的智者”。确实,他的诗体语言向人们展示出一个永远美好、永远变化、永远新颖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同于笛卡尔眼中靠齿轮和发条启动,将大自然商品化的境界,而是人与动物交流,充满爱的和谐宇宙。这一点,拉・封丹在他的寓言《致萨布里埃尔夫人》里阐述得再明晰不过了。德国大诗人歌德肯定拉・封丹的寓言创作。他说:“法国人高度尊重拉・封丹,不止因为他的寓言饱含诗意,而且还缘于其个性的伟大”。20世纪法国杰出文论家古斯塔夫・朗松述评拉封丹的文学创作时说:“心理的真实,诗意的情感和灵敏的节奏,这就是拉・封丹寓言的主要特征”。他归结道:“他的寓言以及其中抒发的情感,全都在表露诗人所说的伦理,他对生活、幸福和善良的观念。”拉・封丹对于这个世俗的世界已经失望了。但是,他依然以一种坚强的毅力与极大的热情,来完成他的劝世之言。心中依然对于那些使他伤心的人们充满期望,总希望那些丑恶的人能够从他的寓言中受到教益,使得人人都成为一个好人,使这个社会成为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式的美好社会。这个心中充满智慧,教人学会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拉・封丹,他自己心中却充满了幻想。只是,这个幻想是属于全人类的美好理想,所有人都应该拥有它。可以说,他用寓言表达了法国民众世世代代人心中的愿望。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