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国军第三战区:20多万人在敌后作战,日军多次围剿无功而返

猜透啊 2024-09-26 01:31:54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上,一位身着便装的将军正在密室里查看地图。他就是刚刚接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顾祝同。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顾祝同眉头紧锁,思考着如何在敌后组织有效的抵抗。

老蒋设立战区统筹抗战,第三战区成为特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更好地统筹各地区的抗战工作,蒋介石在集团军的基础上设立了战区制度。每个战区大致管辖2-3个省,相当于后来的绥靖公署。大多数战区都在正面战场与日军作战,但第三战区却成为了一个特例。

第三战区从正面战场到敌后的演变过程

1937年7月,蒋介石成立第三战区,最初由他自己兼任司令。随后冯玉祥接任,负责指挥长江下游地区的抗战。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南京和杭州相继沦陷,东南战场告一段落。1938年,蒋介石的心腹大将顾祝同接替冯玉祥,统一指挥第三战区。

随着日军结束武汉会战和南昌会战,第三战区逐渐成为半包围的半敌后战区。到了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后,日军打通粤汉铁路,第三战区彻底沦为敌后战区。

第三战区的特殊地位和复杂局面

第三战区的防区比其他战区更加复杂和分散。它包括了苏南、皖南、赣东北以及浙江、福建等地区。在这些地方,国民政府设立了三个省级行署:浙江、江西和福建,还有一个由韩德勤领导的流亡江苏省行政机关。

所有这些地区的行署、正规军、游击队和保安部队都归第三战区统一指挥。这使得第三战区更像是一个"东南行营",统筹四省的军政事务。有趣的是,新四军虽然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但在名义上也隶属于顾祝同指挥的第三战区。

第三战区的实力与日军的围剿

虽然第三战区的实力比不上薛岳的第九战区和李宗仁的第五战区,但在国民党军中也算得上是一支劲旅。以1940年为例,第三战区下辖4个集团军,总兵力超过20万人。

中央军系的第32集团军由上官云相统领,驻扎在宁国,主要负责皖南地区作战。这支部队也是专门监视新四军的主力,经常与共产党部队发生摩擦。

川军名将唐式遵的第23集团军是地道的川军部队,原本是刘湘的嫡系。他们驻扎在皖南的徽州地区,防区包括皖南和赣东北。

广东军阀陈济棠的嫡系部队第20集团军,由陈继承统领,驻扎在浙江金华一带。

最后是浙江军阀鲁涤平的第15集团军,驻扎在浙江衢州一带。

这些部队虽然来自不同背景,但在顾祝同的统一指挥下,形成了一支相当可观的力量。他们像一根根钉子,牢牢钉在日军占领区的腹地,成为日军难以拔除的眼中钉。

日军多次对第三战区发动大规模围剿,但每次都无功而返。这支在敌后作战的国民党军队,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韧性和战斗力。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和民众支持,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骚扰日军的后方,成为日军难以忽视的威胁。

在一次重要的作战中,顾祝同亲自指挥部队,巧妙地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当日军大队人马进入预设战场时,国军突然发起猛烈攻击。日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第三战区的士气,也让日军对这支敌后力量更加忌惮。

第三战区的处境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他们不仅要面对日军的围剿,还要应对复杂的政治局势。与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的关系时好时坏,有时甚至发生直接冲突。1941年的皖南事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次事件严重影响了国共合作,也给第三战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第三战区的存在,是抗日战争中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篇章。它证明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灵活的策略,就能在敌后组织有效的抵抗。这支部队的经历,不仅是军事战略的典范,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今天看来,第三战区仍然给我们很多启示。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时,团结一致、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它也提醒我们,在共同的民族危机面前,放下内部矛盾、携手合作是多么重要。

第三战区的经历,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页。它的存在,不仅牵制了大量日军,也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因为它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坚韧不拔和智慧勇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