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晚,还没开播,话题就已经炸开了锅。导演名单一出,尤其是语言类节目的负责人公布后,网友们的反应比节目还热闹。有哭的,有笑的,还有直接喊话:“不准包饺子!”
为什么这么大反应?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春晚语言类节目,笑声去哪儿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一直被视为“全家欢”的重头戏。无论是赵本山和宋丹丹的《昨天今天明天》,还是冯巩的一句“我想死你们啦”,这些经典小品和相声曾经承包了多少人的年夜饭记忆。可现在呢?很多网友一边看节目,一边吐槽:“这些段子,笑点在哪儿?”今年推出的几个小品,比如《初见照相馆》,虽然演员表演认真,但整体看下来,观众直呼“尴尬”。“笑不出来,真的笑不出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直言:“语言类节目现在已经不是生活的镜子了,全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你坐在电视前满怀期待,看着演员们卖力演出,却感觉笑点很硬,情节太浮夸。甚至有观众抱怨:“我只是想看点接地气的东西,怎么就这么难呢?”网友的泪和“包饺子”的梗为什么网友说“不准包饺子”?这其实是对春晚“形式化”的一种嘲讽。每年的春晚到了结尾,主持人都会说:“吃饺子啦!”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种象征团圆的仪式感固然重要,但当节目本身不给力时,大家开始觉得“包饺子”成了掩饰内容乏力的最后一块遮羞布。“饺子好吃,可我不想被糊弄。”有网友这样调侃,“节目不好看,饺子都吃得没味道了。”语言类节目的问题,不止是笑点不足,更是缺乏深度。观众期待的不仅仅是逗乐,而是让人笑过之后还能带着感动和思考。今年春晚的节目,却像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出来的剧本。春晚的初心,迷失在“正能量”的路上其实,春晚的意义从来不仅仅是娱乐。它是一个特殊的舞台,承载着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每年的春晚,都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的记忆。这种仪式感让人期待,也让人失望。“为什么总是强行灌输正能量?”有观众提出质疑。“春晚应该是贴近生活的,而不是像领导开会一样讲大道理。”这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让人疲惫。观众想看的,是带着烟火气的故事,是那些能让人会心一笑的真实瞬间,而不是虚假的励志桥段。
回忆一下那些经典小品,为什么能火?《不差钱》里的小沈阳,普通人的幽默;《卖拐》里的赵本山,农村生活的缩影;《昨天今天明天》里的宋丹丹,普通家庭的喜怒哀乐。这些节目打动人心,因为它们来源于生活,充满了真实的情感。而现在的语言类节目,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服装,说着“像是念稿”的台词。观众有笑得出来的理由吗?网友评论:春晚需要重新定义自己“春晚到底是给谁看的?”这是网友们讨论最多的问题。有年轻人吐槽:“我爸妈还看春晚,但我真的没兴趣了。”也有人说:“语言类节目越来越像幼儿园表演,笑点生硬,情节套路。”更有人发出灵魂拷问:“春晚是不是只为了完成任务?为了迎合‘主流价值观’,就把观众的需求抛到一边了?”这些声音,代表了当下春晚面临的困境。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看春晚就图个乐呵的时代了。大家有更多选择,更高要求。春晚想要留住观众,就必须做出改变。不是靠明星阵容,不是靠花哨舞台,而是靠真正能打动人的内容。春晚的未来:回归生活,讲述真情春晚的导演名单已经定了,节目也已经录制完成。对于2025年的节目,观众可能会有失望,但也有期待。期待什么?期待春晚能重新找回初心,真正做到贴近生活,贴近观众。不需要多么高大上的主题,也不需要刻意拔高的正能量,只要是真实的情感,就能打动人心。想想那些年陪我们过年的经典小品:赵本山的幽默,宋丹丹的质朴,冯巩的亲切。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有多大的制作规模,而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有情感、有共鸣。春晚不是一场任务,它是一个承载回忆的舞台。希望未来的春晚能少些套路,多些真诚。毕竟,观众的笑声和掌声,才是春晚最宝贵的财富。结尾:不只是饺子,我们要感动和记忆2025年的春晚,不管结果如何,它依然是除夕夜的重要仪式。只是,观众需要的不止是“包饺子”的仪式感,而是能够回忆多年之后,还能笑着说:“那个小品真好笑,那个相声真有意思。”春晚,不只是表演,更是一场情感的连接。希望未来的春晚能带给观众更多笑声、更多感动,而不是只剩下饺子的味道。
为什么不让张艺谋当导演?
尽管中国有一部分地区不吃饺子,但饺子作为年夜饭的文化符号早已约定俗成。春节不准包饺子和中秋不准吃月饼、端午不许吃粽子有什么区别,安得什么心?
已经好几年没看春晚了,感觉现在的春晚已经没有年味了,还有我一个南方人从小到现在除夕都没吃过饺子,听到主持人说家家户户过年吃饺子,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呲牙笑]
其实不是反对包饺子,是反对这么简单粗暴的完任务一样的做事。哪怕你巧妙点呢,不能傻了吧唧的永远只会一句 包饺子[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