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矮化密植,结果枝组配置,采后树体恢复措施**
一、山楂矮化密植:开启高效种植的新思路
(一)提出问题
在传统的山楂种植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一些困扰。山楂树往往生长较为高大,树冠郁闭,这不僅使得果园的通风透光性差,而且给果实的采摘、修剪等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稀植的方式使得单位面积的产量难以提高,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像我曾经去过的那些老山楂园,山楂树一棵挨着一棵,长得又高又大,果农们站在树下,只能小心翼翼地采摘那些挂在高处的果实,而且由于树冠之间的相互遮挡,很多山楂都因为光照不足而发育不良,个头小,色泽也不好。
(二)分析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矮化密植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矮化密植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控制山楂树的生长高度,增加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量。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从光照方面来说,矮化后的山楂树,树冠相对较小且规整,能够使阳光更好地穿透树冠层,让每一颗果实都能充分接受光照。据研究表明,在合理密植的情况下,山楂果实的受光率可以提高30% - 40%。一些采用矮化密植技术的果园,山楂果实的色泽更加鲜艳,果个也更加均匀。矮化密植有利于果园的机械化操作。现在很多果园都开始使用小型机械进行修剪、施肥和喷药等工作,稀植的大树很难让这些机械施展身手,而矮化密植的果园则可以轻松应对。从通风的角度看,矮化密植能够改善果园的通风条件,降低果园内的湿度,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有数据显示,在通风良好的矮化密植果园中,病虫害的发生率比传统稀植果园降低了20% - 30%。
(三)解决问题
如何实现山楂的矮化密植呢?这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是品种的选择。我们要选择那些本身具有矮化倾向或者容易通过栽培措施实现矮化的山楂品种。比如,某些经过选育的短枝型山楂品种,它们的枝条生长量相对较小,容易控制树形。二是修剪技术的运用。在山楂树的生长过程中,通过合理的修剪可以有效地控制树高和树冠的大小。对于幼树,我们要采用轻剪长放的修剪方法,促进枝条的分枝和萌发,同时控制主干的生长速度。而对于成年树,则要注重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及时剪掉过密枝、徒长枝等。每年冬季修剪时,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剪掉过长的枝条,一般可以剪掉枝条总长度的10% - 20%。三是采用矮化砧木。矮化砧木可以使山楂树的生长势得到有效的控制。目前,已经有一些适合山楂的矮化砧木被选育出来,如某些海棠类砧木,嫁接山楂后能够显著降低树高,提高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二、结果枝组配置:构建山楂丰收的骨架
(一)提出问题
在山楂种植中,结果枝组的配置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结果枝组配置不合理,就会导致结果部位外移、内膛空虚、产量不稳定等问题。我见过一些山楂园,由于多年没有合理调整结果枝组,结果部位都集中在树冠的外围,内膛的树枝光秃秃的,几乎没有果实,这样不僅影响了产量,而且也影响了果园的整体美观和效益。
(二)分析问题
结果枝组的配置需要考虑多个因素。首先是枝组的类型。山楂的结果枝组主要有大型枝组、中型枝组和小型枝组。大型枝组一般由多个骨干枝组成,能够承载较多的果实,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容易生长过旺,影响其他枝组的生长。中型枝组则相对比较均衡,既能结果又能维持树体的结构稳定。小型枝组主要以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为主,是山楂结果的重要部位。其次是枝组的分布。合理的枝组分布应该是大、中、小型枝组相互搭配,分布在树冠的不同层次和方位。在树冠的外围可以适当配置一些大型枝组,以增加产量和树冠的丰满度;在树冠的中层和内膛,则要多配置中型和小型枝组,以保证内膛的通风透光和结果部位的充实。枝组的更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山楂的枝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衰老现象,如果不及时更新,就会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三)解决问题
如何进行结果枝组的配置呢?一是要依据树势进行配置。如果树势较旺,可以多配置一些大型枝组,并且适当加大枝组的间距,以缓和树势。如果树势较弱,则要以小型枝组为主,通过精细修剪和施肥等措施来增强树势。二是要注重枝组的培养。在山楂树的幼树期,就要开始有计划地培养结果枝组。可以通过短截、回缩等修剪方法来促进枝组的形成。对于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枝条,可以进行短截,促使其萌发侧枝,逐渐形成枝组。三是要及时进行枝组的更新。当枝组出现衰老迹象时,要及时进行回缩更新。一般来说,对于衰老的大型枝组,可以回缩到强壮的分枝处;对于中型和小型枝组,可以通过疏除部分老枝,保留部分健壮枝条的方法进行更新。
三、采后树体恢复措施:为山楂树的来年蓄力
(一)提出问题
山楂采摘后,树体经历了果实生长发育的大量消耗,处于一种相对虚弱的状态。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恢复,就会影响山楂树的越冬能力和来年的产量。很多果农在山楂采摘后就不管了,结果到了第二年,山楂树发芽晚、叶片小、花芽分化不良等问题就接踵而至。
(二)分析问题
采后树体恢复需要从营养补充、病虫害防治和修剪等方面入手。在营养方面,山楂在果实生长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养分,特别是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这些养分,树体就无法恢复到良好的状态。从病虫害防治的角度看,采摘后果园的管理相对松懈,一些害虫和病菌就会趁机侵害山楂树。山楂叶螨在采果后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大量繁殖,吸食叶片的汁液,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修剪也是采后树体恢复的重要环节。合理的修剪可以调整树体的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
(三)解决问题
如何进行采后树体恢复呢?首先是营养补充。在山楂采摘后,可以及时施入有机肥和适量的化肥。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为山楂树的生长提供长效的养分。一般来说,每株山楂树可以施入腐熟的农家肥10 - 20千克,同时加入适量的复合肥,如每株0.5 - 1千克的氮磷钾复合肥。还可以叶面喷施一些微量元素肥料,如硼肥、锌肥等,以提高树体的抗逆性。其次是病虫害防治。采果后要及时进行清园,清除果园内的落叶、落果和枯枝等,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场所。要喷施一些杀虫剂和杀菌剂,如阿维菌素、波尔多液等,对山楂叶螨、轮纹病等进行有效的防治。一般来说,采果后可以喷施2 - 3次药剂,间隔期为10 - 15天。最后是修剪。采果后的修剪主要是疏除过密枝、徒长枝、枯枝等,改善树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对于一些生长过旺的枝条可以进行适当的回缩,以平衡树势。对于那些在果实采摘后仍然生长旺盛的新梢,可以进行短截或者摘心处理,减少养分的消耗,促进枝条的成熟和木质化。
山楂的矮化密植、结果枝组配置以及采后树体恢复措施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只有全面地考虑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实现山楂的高产、优质和可持续发展。就像一个完整的链条,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好了,山楂种植这个大工程才能顺利进行,果农们才能收获满满的果实,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在未来的山楂种植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优化这些种植管理措施,让山楂这一传统果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