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都掏过耳朵吧,那感觉别提有多爽,但还是建议你快住手,掏得不对,对耳朵的损害是非常大的。

很多人掏耳朵是为了清除耳朵里的“耳屎”,即耳朵中的分泌物,学名叫耵聍。这是一种由耳朵的皮肤腺体自行分泌的蜡质物,颜色可呈灰色、橙色或淡黄色,同时还会混合有灰尘和皮屑。耵聍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还含有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醇类、角鲨烯及胆固醇等。而不同人的耵聍,其组成成分会有所差异,也可分为干型和油型。
掏耳朵为什么会很爽?其实我们的耳道里分布着众多神经,掏耳朵这一行为就会对耳道末端神经造成刺激,继而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这是一种神经递质,当它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前额叶,被认为有助引起愉悦的情绪。

另外,在掏耳朵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反应,叫做“耳音”,又叫做“颅内高-潮”,是一种通过触觉或听觉,使得我们的颅内和头皮等位置产生特别的刺激感,使人感到愉悦。
耳朵能掏吗?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掏耳朵的必要。首先,平时我们咀嚼、说话、咳嗽等都会使得耵聍慢慢地排出耳道,所以通常不会造成耳朵堵塞。再加上,耵聍的作用挺大的。
耵聍有助保护耳膜
耵聍有一定的润滑耳道的作用,同时还能保湿,避免因过于干燥出现瘙痒或灼烧感。其次,耵聍有助抵挡进入外耳道的砂砾,还有一定的消减噪音的作用。

抗菌自洁
耵聍中有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成分,有助抑制真菌与细菌,保护外耳道。另外,我们的耳朵其实有自洁的功能,并不需要我们特意去掏。
耳朵掏不对有什么危害?感染真菌
如果使用消毒不到位的用具掏耳朵,容易引起真菌感染,导致耳道炎,出现耳朵瘙痒、肿胀、疼痛、听力下降等情况。
损伤鼓膜
如果掏的方法不对,有可能会将耵聍推入到耳道的深处,形成耵聍栓塞,导致听力下降,还会对鼓膜造成压迫,引起耳鸣、头晕,甚至有可能出现鼓膜穿孔。

耵聍越掏越多
频繁掏耳朵会导致耵聍越来越多,因为耳朵可能会认为保护耳朵的物质没有了,就会分泌得越来越多,而且新的分泌的可能会从片状变为碎屑,对耳朵的保护能力有所下降。
如何正确掏耳朵?首先要明确的是,如果耳朵没有出现明显不适,一般无需掏耳朵。若确实有清理的必要,建议到医院处理。选择合适的工具,且要注意清洁消毒,清洁时要注意力度,别伤到外耳道,也别掏得太深,以免损伤鼓膜。

结语
掏耳朵看似很解压,但其实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因此还是不要随便掏,日常注意外部卫生,避免耳朵进水即可。同时也要注意不要频繁地到医院清洗耳朵,一般一年1-2次即可。
参考资料:
[1] 你真的“会”掏耳朵吗?医生手把手教你科学掏耳
[2] 掏耳朵真的太太太爽了!但我却不建议你掏……
[3] 【提醒】掏耳朵太爽了! 我劝你快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