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两波农民起义,在名称上很相似: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以及元朝末年的红巾起义。而且非但这两次农民起义名称相似,就连组织背景都相似:黄巾起义以秘密宗教太平道为掩护,组织力量;红巾起义则是以秘密宗教白莲教为掩护,发展力量。而且在起义之前,两者都遭到了叛徒出卖。
当然,对历史影响方面,两者也有相似之处:虽然黄巾起义被东汉朝廷镇压下去,但是东汉朝廷从此也陷入大权旁落的状态,最终经过一番诸侯火拼,在汉献帝在位后期,天下处于曹操、刘备、孙权三大集团对峙的局面,这也为后来东汉灭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即:虽然黄巾起义没能直接结束东汉王朝,但也间接让东汉王朝灭亡了。而红巾起义基础上诞生的韩宋朝廷,也没能直接结束元朝的统治,但是,韩宋的诸侯朱元璋,最终收拾残局,把元朝驱逐到了漠北。
不过,区别在于:黄巾起义只维持了几个月,但是红巾起义却持续了很多年。那么,为什么两者差异如此巨大?
个人认为:
1、东汉与元朝的不同东汉王朝的地方治理水平和元朝有本质上的不同。虽然东汉主体上奉行朝廷和地方豪强共同治理天下的统治模式,但是东汉对地方的治理水平和应对主体来说依旧可以用成熟形容。所以对于黄巾起义的爆发,东汉朝廷能够做到正确应对。
起初汉灵帝打算直接对黄巾军进行弹压,但是黄巾军声势浩大,也迫使汉灵帝不得不考虑做出让步:汉灵帝宣布推行州牧制度,即在各州设立州牧,州牧有权调动各州的军事、财富和人力资源。这个主张调动了各州牧的积极性,所以很快黄巾起义就偃旗息鼓了。不过,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也陷入失控。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本质上也是黄巾起义的延续。
元朝的前身是蒙古汗国。蒙古人对于治理中原农耕区域没什么兴趣可言。因此元朝建立以后,元廷对地方的治理也处于较为宽松的状态。白莲教能够壮大,其实也和元廷的基层治理松散有关。
红巾起义爆发以后,红巾军宣布建立韩宋朝廷,随着韩宋和元朝不断交战,其他各路反元起义军也此起彼伏。元廷对于农民军的态度,也采取了弹压方式。起初元军由于天下承平日久,所以一度被宋军打败。但随着元军和宋军交战日久,逐渐元朝重新占了上风,甚至军事上的胜利不断。但由于元廷的治理模式松散,而且元顺帝的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所以元廷虽然能在军事上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很快会因为朝廷的内耗,而导致之前的成绩前功尽弃。所以这就为元朝和韩宋、天完(包括后来的明夏、陈汉)等势力长期对峙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元朝也一度招安过张士诚、朱元璋等人。如果元朝的招安成功,或许元末的历史走势,会演变成元末各路诸侯混战的局面。
2、领导者的差异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出现的频率很高,但是成功的却寥寥无几,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领导者的能力问题。其实在军事上想取得一定的成就相对不难。比如韩宋初期,韩宋三路大军北伐元廷,其中有一路宋军还一度攻占元朝的上都,还一把火把上都给烧了。要知道,元朝的上都的地位并不比大都差多少,甚至元朝的泰定帝、天顺帝都是在这里登基的。但是,即便如此,韩宋却依旧不能终结元朝。
原因就在于,韩宋事实上的当家人刘福通,无法真正做到驾驭自己的部下,并且对于新朝廷的合理创建也缺少理念可言。而元朝的管理水平虽然也很不堪,但毕竟要强于韩宋。韩宋的军事强大但治理短板,延长了韩宋和元朝对峙的时间。随着元朝和各路反王对峙的深入,农民军里也出现了朱元璋、陈友谅、明玉珍等优质的领导者,这也很大程度拉长了元末战争的时间。
而黄巾起义的领导者并不具备刘福通这样的能力,也没能有孵化出类似朱元璋、陈友谅、明玉珍这样领导者的时间窗口,所以,黄巾起义只能昙花一现。